十月廿二 作品

第718章 新裝備太多,也是一種煩惱

 第718章 新裝備太多,也是一種煩惱 

 顏永年這問題,基本已經是直球表示—— 

 “這閱兵整挺好,能不能讓我也去看看?” 

 其實按照常理來說。 

 很難。 

 因為科工委那個“軍工口”的說法,基本是定向指代軍用裝備研發人員。 

 常浩南能被納入其中也是因為負責太行項目的研發。 

 否則眼下這功夫,十二個軍工集團裡面恨不得有十三個都在搞地產當副業,那這個範圍就有點太大了。 

 但也不是完全沒機會。 

 正如顏永年剛才所說,這模鍛壓機的第一個生產任務,不就是殲11B的機體嘛。 

 …… 

 這點自知之明,顏永年還是有的。 

 而再等十年的話,又肯定已經退休,更不可能被專門請過來了。 

 巧合的是同樣在搞模鍛壓機。 

 於是就需要一個地方,把所有參閱人員和裝備放在一起進行合練。 

 一列由十幾輛hy4731半掛車組成的車隊打著雙閃,緩緩駛入剛剛被搭建起來的臨時營區。 

 建國初的時候,由於閱兵是每年國慶都舉行,但每次規模不大,因此閱兵部隊基本都是從京城周邊就近抽調,訓練也是在各自營區分別進行。 

 也順便給那些外地部隊一個駐紮的地方。 

 所以今年這次,基本上是他唯一一次機會。 

 “顏教授你先彆著急。” 

 “閱兵的邀請名單是分批出的,最後一批應該要到8月末9月初才能確定,所以只要咱們試生產給國慶獻禮的時候別獻出問題來,機會應該就很大。” 

 隊列最後,還跟著兩輛大巴車。 

 通州,張家灣。 

 與此同時。 

 但後來隨著閱兵頻率降低,規模相應提高,受閱單位也開始從全國範圍內抽調。 

 只不過沒搞出什麼特別有標誌性的成果,因此壓根也沒有受邀觀禮的念想。 

 顏永年眼前一亮。 

 35週年閱兵那會,他還在當年的老機械工業部工作。 

 於是才有了位於京城周邊的兩個閱兵村。 

 閱兵村。 

 常浩南說著把模型包好,裝進了一個袋子裡: 

 其中這座位於張家灣的,就是車輛方隊駐訓的地方。 

 另一個供徒步方隊使用的則位於沙河。 

 空軍編隊的性質比較特殊,因此還是採用平時分散訓練,到最後合練階段再轉場到京城附近的模式。 

 在閱兵村管理人員的指揮下,押運戰士從卡車駕駛室上跳下來,速度飛快地解開了固定坦克的纜繩。 

 與此同時,從燕山腳下某裝甲師抽調出來的車組乘員也走下大巴車,以三人一組的形式各自找到對應編號的坦克,用不太熟練的動作爬進各自負責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