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壺清茶淡香雅 作品

第二十七章 郵票的出現

    考慮到現在的天災不斷,朱舜也不敢頭腦一熱把一切投入進去,而是一步步來的,沿途種樹就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打井找水,這兩樣是最基礎的,這樣不僅解決了百姓們的吃水問題,還能夠沿著水源地植樹造林,讓環境變得好起來。

    第三步也很關鍵,這幾年因為天旱,蝗災時有發生,為了應對這些,工部農業司,這幾年大力推行雞鴨養殖技術,特別是在去年朱舜得到了大量的糧食之後,家禽的飼養也爆發了一個小高潮,就為應對將來可能或者說必定發生的蝗災。

    第四步就是分批次恢復,他是這樣打算的,一步到位不可能,但是提前規劃好之後,就有許多利用空間。

    比如說比種樹更快的種草,特別是現在糧食不缺,以及沒有合適的牲畜飼料,那麼種草不僅能夠解決牲畜的飼料問題,還能給大明百姓提供足夠的肉食。

    其實任何東西都是相輔相成的,有了大量的肉食補充,人們對於糧食的消耗就會降下來,這樣算來,也就變相的節省了大量的糧食,再說朱舜對於糧食有長遠的計劃,大明以後缺糧的可能性不是太大。

    不適合種樹的地方就先種草,草地可以養牛羊,林間可以飼養家禽,不僅能讓老百姓增加收入還能保護環境,一舉兩得,這第四步就是為了老百姓的生計考慮的。

    在這個驛站,朱舜見到了成群的家禽,牛不算多,但是靠近草原的緣故,還是有那麼十幾頭,更多的是羊,但是以綿羊居多,山羊都是圈養的,畢竟這玩意可是會吃草根的,對於環境的危害太大了。

    看到了這裡的朱舜很是滿意,特別是在這裡住了幾天,朱舜他們專門去看了植樹造林的隊伍,主力軍都是老人,青壯不多,但是那些重活都給了青壯,老人們的活相對輕鬆一些。

    其實這些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在朱舜開始把陝西的人口回遷的時候,回來的老人居多,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陝西遷出去的人在見識到了外面的世界之後,許多年輕人都不願回來了,特別是那些去了北直隸等地的人,更是不願回家,他們已經被哪裡逐漸繁華的景象所吸引,再加上在那裡工作一個月的收入,就比往常辛辛苦苦一年種地的收入要多得多,那個年輕人還想回來?

    不要說什麼鄉土情結,這個時候談這個真的沒有意義,華夏人的鄉土情結是很重,但是那也得看什麼時期,在這個人人吃不飽的時代,死守土地就要餓死,誰還會在意家鄉那貧瘠的土地?

    陝西的將來除卻那幾個主要的城市,其他地方也許會重歸洪荒,但是這正是朱舜願意看到的,幾百年後的事情還歷歷在目,人口稠密,環境惡劣,為了恢復環境,華夏民族犧牲了多少東西?

    所以有些事情要趁早做。

    告別了李自成,天啟皇帝和朱舜他們一大群人浩浩蕩蕩繼續向北而行。

    “對了,才見那個李站長時,你說他說得好,還說朝廷有自己的考慮,說說,你是咋想的?”

    其實那天的談話天啟皇帝聽在耳

    (本章未完,請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