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 作品

第七百七十七章 統治根基

羅志學在承順二十九年下半年進行的北巡順利結束後,羅志學也回到了金陵城,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節奏。製

但是北巡雖然結束了,但是北巡的後續影響卻是才剛剛開始!

尤其是受到諸多關注的保障工人群體利益的問題,之前還在北巡的時候,羅志學就進行了公開演講,並且以聖旨的方式向全天下公佈。

聖旨上說要切實保障工人群體的利益。

為此,大楚帝國裡的若干高級官員們陸續遞交了奏摺,奏請制定最低工資以及最長工作時長。

對於這些奏摺,羅志學一律採取了留中不發。

但是基本有些政治頭腦的人都會知道,既然天子之前已經提到過要提高工人群體的福利待遇問題,那麼就不會真正的反對。

如今的留中不發,更多的還是想要摸清楚更多臣民的意見,考慮利弊,最終得出來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妥協方案來。製

因此,羅志學回到金陵城後,帝國中樞,乃是地方上依舊還有人關注這件事。

事實也和不少人猜測的一樣,羅志學肯定是要提升工人福利待遇的,這甚至都不是說羅志學真正的關心可憐工人群體。

而是為了更好的鞏固帝國的統治根基!

提升工人福利待遇,這涉及到了帝國統治根基的問題,這可不是說瞎說的。

大楚帝國的統治根基是什麼?

如果是帝國早期,尤其是推翻前明王朝之前,這個答案是毫無疑問的:軍隊!

因為大楚帝國這個帝國,其實是建立在當年的保鄉軍,後來的帝國三軍之上的。製

先有了軍隊,然後才有的國家!

這一點就是事實,甭管你說眾多亂七八糟的東西,大楚帝國這個國家,羅志學的皇帝寶座,都是建立在當年的數十萬軍隊之上的。

其他所有的一切,甭管是發展的工商業,還是優待農民,屯墾開荒,搞水利設施等等措施,都是為了更好的支持軍隊打仗。

這從當年大楚帝國中央財政支出裡,軍費佔據絕大部分支出就可以看的出來。

但是這種情在推翻前明王朝,尤其是幹掉了東擄之後就逐漸發生了轉變,雖然說軍方還在斷斷續續的彈壓清剿西南地區的土司,並陸續和外部的各國土著們作戰,並且還把準格爾給滅掉了。

但實際上從推翻前明王朝之後,大楚帝國的高層工作重心實際上就已經轉移到了民生恢復,工商業發展上來了。

戰爭,已經不是主流了。製

說白了,那個時候開始大楚帝國已經從打天下變成了治理天下。

而如何治理天下?

這是一個非常宏觀的問題,但是你拋開所以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那麼就可以簡單的歸納為:維持統治!

強行推廣統一農業稅,持續展開多年的農業發展計劃,改善農民生活水平;

打壓士紳地主,扶持新型工商業,發展地方經濟。

甚至到後面的持續擴張等等。

這一切其實都是為了維持統治而已。製

而要維護統治,那麼就不能讓人反抗,嗯,不願意反抗和不敢反抗都是一個效果,你用那個都可以。

當然,兩者相加效果最佳。

大楚帝國的幾乎所有對內甚至對外的政策,都是出於這兩點:民眾不願意反抗以及民眾不敢反抗!

後者相對簡單一些,保持持續的高壓軍事威懾就可以了!

很多帝國內的普通人都很少關注的一點,這些年大楚帝國雖然持續對外征戰,但實際上外派的兵力其實都不多,大楚帝國光是陸軍就有一百五十多萬人的規模。

這一百五十多萬人的陸軍裡,外派到北美洲的不過幾千人,南洋不過兩三萬人,緬甸、印度加上非洲多一些,但是也就五六萬。

跨洋海外地區派駐的兵力,加起來撐死了也就十萬人。製

西北那邊的邊疆地區多一些,但是中亞以及西西伯利亞加起來也就十多萬人的規模。

那麼剩下的將近一百三十萬的軍隊都部署在那裡?

帝國腹地!

西南區域,包括青康、雲貴、四川地區就有二十多萬兵力。

而三峽以東的長江流域也是軍方的重兵佈防區域,六萬多萬的近衛軍,超過三十萬的陸軍兵力,沿著長江兩岸進行部署。

其中襄陽、漢天武昌、長沙、九江、安慶、應天府、揚州、鎮江、江陰、吳淞都是楚軍重兵駐紮的區域,每個地方至少都會有一個乙等常備師甚至甲等戰備師駐防。

還有帝國南方的閩浙,兩廣地區也有不少的兵力。製

北方就更不用說了、陝西長安,河南鄭州、江北徐州、河北天津、東北瀋陽都是楚軍重兵佈防的區域。

不僅僅是戰略要地,大城市佈防區域,實際上大楚帝國在每一個縣裡都會駐防一定的正規軍,少則數十,多則數百人,雖然這些地方地方兵力都是丙等守備部隊,但是依舊是正規軍。

大楚帝國在本土腹地裡部署如此龐大數量的軍隊是為了什麼?

難道是防禦外敵?

別搞笑了。

這年頭,哪有什麼外敵能夠打到大楚帝國的本土腹地啊……

這些數量龐大的正規軍,更主要的作用其實是用來對內彈壓,威懾一切潛在的反叛勢力的。製

擺上一百多萬的大軍,就是為了告訴那些潛在的野心家,甚至是一些對社會不滿的普通人:別搞事,不然把你全家的骨灰都楊了。

這就是‘不敢反’。

不過軍事彈壓和威懾,這只是最後一道保險,甚至是屬於治標不治本的東西,要想真正的長時間的維持統治,還是需要讓人們不願意反。

如果能夠好好的生活,除了神經病,野心家外,普通人誰會願意玩造反啊,嫌命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