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警視廳笫四搜查班警部 作品

245

    董子以氣化之宇宙來作為天人感應的基礎,以人天之氣相數來說明災異的產生。

    天人類應之跡雖無形而不可見,但氣化宇宙中人天之氣相餚實有因果關係可尋。

    董子想以氣化說證明類應說並非虛構,實有理據可依。

    在董仲舒思想中,天人感應是其神學目的論體系的核心。天人感應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

    1災異譴告說,認為自然災害和統治者的錯誤有因果聯繫。“凡災異之本,盡生於國家之失”。

    天子違背了天意,不行仁義,天就出現災異,進行譴責。

    若“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

    2“天人同類”說,認為“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而天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

    其道一也”。

    這種說法,以氣為中介,認為氣具有刑德的作用,“陽為德,陰為刑”。

    同時,人的道德行為也可以引起氣的變化而相互感應,說“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氣正,則天地之化精而萬物之美起。

    世亂而民乖,志癖而氣逆,則天地之化傷,氣生災害起”。

    董仲舒把“天”塑造成至上神,以“天人感應“說來限制無限的君權,同時也給君父的尊位及其統治找到了理論根據。

    在董仲舒著作中,上述兩種說法是相互結合交替發生的。

    天人感應與災異說最終在《白虎通德論》中規定下來,給漢代政事帶來很大的影響。

    在漢代,天人感應思想佔了統治地位,使劉向,劉歆、班固都承認政治得失,可以導致災異變怪。

    《史記·天官書》、《漢書·五行志》有大量災異變怪的記載,導致讖緯之學氾濫,天人感應說更為盛行。

    漢武帝為了“大一統”的政治需要,採納董仲舒(約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確立了儒家的正統地位和今文經學派的官學地位。

    董仲舒於是從解釋儒學的經典著手,建立了一整套神學世界觀,使儒學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