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3 章

    眾大臣聽了這道聖旨,口中應是,實則則是各有所思,大朝散去,秋瀾和立在殿門口,秋意泊見狀便快步到了他的身邊,秋瀾和道“回去再說。”

    "嗯。" 秋意泊應了一聲,隨著他一併出宮,路上有不少官吏都來像秋瀾和搭話,試圖問出點什麼來,被秋瀾和一一婉拒,直到了馬車上,秋瀾和才道∶“聖上不太好。”

    “我大概品出來了。”秋意泊頷首道“若不是如此,太子再晚兩年聽政又何妨”

    “是這個道理。”秋瀾和沉吟片刻,又看向了秋意泊,他想說什麼,最終又什麼都沒說。秋意泊似乎是看出什麼來∶“大業未成,若是聖上就此撒手,恐怕是日後要更艱難些。”

    秋瀾和沒有說不是,雖說他大權在握,但總名不正言不順,若少了澤帝,當真麻煩許多。

    今年過年時澤帝病了一場,不過是區區一場風寒,卻是臥床不起,所幸是在年關,宮中瞞得緊,也便無人知曉,可他病癒後精氣神明顯比之前差了不是一個檔次。

    若說年前澤帝與他看著像是同齡人,如今看來,澤帝卻要比他年邁了。

    而他有秋意泊各種溫補的丹藥養著,補回了年輕時嘔心瀝血的虧損,精力與年輕時別無二致,甚至因為閱歷的增長而愈發的遊刃有餘。他方才想問一問秋意泊,他們帶回來的丹藥是否能予陛下,可轉念一想,根本不必問。

    生老病死自有天定,他是受惠於老祖,受惠於晚輩,澤帝身為帝君,權御天下,承命於天,本就是不同的。

    秋瀾和與秋意泊回了府中,秋瀾和進了書房,將邸報遞於眾門客傳看後第一句話便是∶“我欲弒君。”

    饒是秋意泊都愣住了。

    不是,這話是可以這麼說的嗎? 澤帝不是您長久的炮友嗎? 說殺就殺嗎?

    在場都是心腹,亦是聰明到了極點的人,眾人一看邸報,又看是秋瀾和親自傳與他們看的,便知道自己猜測為真,一名門客一拍桌子∶“大人您總算願意動手了!按照老朽說,您就不該忍到現在"

    “不懂就不要亂開口。”另一名與他不對付的門客搖頭道“大人是不得不動手,聖上龍體欠佳,而大人則已是一手遮天,聖上還在,還能制約大人幾分,聖上若駕鶴西去,還能指望誰?指望太子嗎聖上不是蠢人,他必然要殺大人!若留下大人,太子登基,為了穩固權力必然是要站在世家那一方,到了那時,大人便是腹背受敵,又如何完成大業?”

    秋瀾和倚在座上,神情溫和,令人如沐春風,說出的話卻不是如此∶“正是如此,故而要先下手為強。”

    又有人道“依我所見,被逐出京城的親王不足為敵,倒是可以在幾位小皇子身上作文章。”

    不光是要先下手為強殺澤帝,一個成年的太子亦是阻礙。簡單想想,澤帝未能成功殺死秋瀾和,那麼他吩咐太子第一句話是什麼靜待時機,然後找盡一切機會殺秋瀾和。

    新帝登基,自然也知道秋瀾和權勢滔天,他若是聰明,就子承父業接著與秋瀾和合作,等個十幾年熬死秋瀾和就是了,他若是不聰明,聯合世家,秋瀾和與澤帝多年謀劃擴隱之事就當真是功敗垂成——而後者顯然是大部分已經成年的、急於將權柄握在自己手中的年輕帝王的選擇。

    防止失聯,請記住本站備用域名:

    畢竟一方是存在數千年的世家,一方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權相,選世家,新帝還可以徐徐而治,選秋瀾和,卻是十幾年到幾十年的大權旁落,乃至一生的傀儡————還有個秋意泊在側。

    以秋意泊現在的功績, 擱民間都已經封神的角色, 若不是雙方各自有所謀劃, 澤帝就算不想給實權,也得封個一品國師供起來了。秋意泊以後若是再拿幾樣類似於神雷車、牛痘之類的東西出來,擺明了要入閣,以他六元及第的資歷,又有利國利民功績在手,新帝還能不叫他入閣?新帝就不怕秋意泊一呼百應,掀翻了朱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