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之狼 作品

第223章 人傑地靈的大唐

    '如此功勞,豈能謙虛呢?!

    "劉長目瞪口呆,看著自家的老師,他知道自己老師有這方面的缺陷,可是…有這麼誇張嗎??

    張蒼板著臉,嚴肅的說道;"唐國多孤寡,這些人失去了良人,孩子們沒有了阿父,生活異常的艱難,我不惜名節,全力撫養他們,用自己微薄的俸祿,勉強能養活這些人,自己卻過的很清貧,有好事者以此來攻我,言我好色無德。""不過,若是能多救濟一些人,便是揹負這樣的罵名,我也無悔!"

    張蒼這番話說的那叫一個大義凌然,劉長心裡頓時生出一股敬意來。

    "師父仁義!寡人豈能不效仿!!"

    "大王!!!

    朱建再也坐不住了,他急忙起身,說道∶"像這般事情,交給張相來做便好,大王應當以國事為重啊!!!

    張蒼認真的說道∶"改日定要帶著大王前往救.

    奸賊!怎敢如此?!"蓋公直接打斷了他,破口大罵。舍人們看著這些大臣們爭執,晁錯桶了捅一旁的賈誼,說道∶"我唐國可真的是人才濟濟啊!"

    賈誼一愣,看了看面前這幾位,沉迷女色而無法自拔的國相,暴躁的黃老大師蓋公,韓信餘孽李左車,英布的國相朱建,嗯,真的是好一個人才濟濟啊!

    好在,劉長很快就制止了他們的爭鬥,眾人吃起了肉,喝起了酒。

    劉長也是笑呵呵的說起了自己的想法。

    "明日,我們就趕往太原,寡人還要去看看其他的郡縣.到時候,就讓舍人們隨行就好…查看完各地的情況,就可以著手來對付匈奴了。

    李左車搖著頭,說道∶"大王,如今還不是對方匈奴最好時機。“

    "如今冒頓的士卒常常在各地出現…他這也是在想著要對付我們呢,

    "如今最需要動手的地方,乃是河南地,不過匈奴在河南地留有重兵,若是要打,得做好完全的準備,一擊而大破匈奴…收復失地,可先召集士卒,進行操練,多囤積糧食物資,打造軍械,尋來嚮導,將月氏等部族為先鋒,做好準備…

    李左車的想法很簡單,小打小鬧是傷不到匈奴的,要打,就打他一個狠的。

    當劉長與眾人來到了太原的時候,這裡又是不同的場景了。

    太原的耕地比上黨還要多,商賈卻少了些,城池高大堅固,來往的騎士很多,這些都是來傳遞前線戰況的。唐國這些年來一直都是在跟匈奴小打小鬧,匈奴也在想著要劫掠富裕的唐國,唐國也在想著要劫掠對方的牲畜,雙方打得有來有回。

    先前李左車趁著冒頓遠征的時候,襲擊左部匈奴,斬獲頗豐,不過,這樣的壯舉只怕是不能再復刻了,因為冒頓已經回來了。面對冒頓,李左車也不敢輕視,甚至,他對冒頓甚是誇讚,他認為冒頓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對手,治軍嚴明,行事果斷,戰略明確,確實是一個雄主!

    可聽到他的誇讚,朱建這些人就不是很高興了,你怎麼能誇讚自己的敵人呢?

    這廝與唐國可是有著不共戴天之仇啊!

    就在劉長在太原各地亂轉的時候,長安之內關於他的傳聞卻很多。

    唐王趕到梁國,痛毆國相呂臣唐國趕到趙國,嚇死趙太后等等。

    長安的大臣們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詢問左右,唐王謀反了嗎?

    朝議之中,劉盈坐在上位,正在跟群臣商談著關於南越的禁令。

    自從劉長離開之後,呂后便將部分的事情交給了劉盈來負責,這讓劉盈非常的開心,充滿了鬥志,表示自己一定會做好。而呂后也不再前來朝議,在椒房殿內,一邊哄著孩子,一邊翻看各地的奏表。

    對於南越,群臣的建議很是不同。劉敬就表示,這禁令是不能取締的,要繼續限制南越的發展,否則等他強盛起來,南越國就會變成南方的禍患。

    而周昌卻覺得,既然南越王前來長安,表達了自己的誠意,那這禁令也可以適當的打開,加強南越與大漢的聯繫。

    雙方爭執了起來,劉盈沉思了許久,方才決定,採用周昌的想法,先打開一部分的禁令,打開關卡,派遣商賈與南越進行正常的貿易,打通與南越的聯繫,同時也允許甚至是鼓勵南越的百姓遷徙到大漢之內。

    劉盈說完了這些事,便又鼓勵群臣多向自己提出有用的建議,這才結束了這次的朝議。

    群臣起身,準備離開廟堂,

    劉敬詢問道;"有唐王的消息嗎?"

    "有 "

    '唐王已經回了唐國?"

    "聽聞是回去了,回到唐國,便乘力駕,還都是同色的白馬,裝飾多僭越...”

    有大臣說著。

    劉敬深吸了一口氣,看向了一旁的周昌。

    周昌看起來也是有些遲疑,"這事得上奏天子啊。

    "我還聽聞,唐王返回唐國之後,便即刻令其太尉李左車召集軍隊,囤積糧食..."

    叔孫通的臉色也白了。

    "唐王這是想要做什麼啊…"

    看著幾個人惶恐不安的樣子,陳平卻笑了笑,一邊穿著鞋履,一邊說道;個諸侯王,回到封國就坐六駕,又大規模的操練軍隊,囤積糧食,你說他想要做什麼呢?"

    叔孫通顫抖著問道∶"可唐王與陛下甚是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