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雨竹 作品

第1116章 書局散落各地

  常用的字模,每一個字都至少有十個。

  一般書局還要時不時的刻印一些,以備不時之需。可再怎麼樣,也不會每天都要刻字模。

  但之前上面一直有具體的要求,每個刻字工每個月都需要完成一定的工作量,燒鑄出合格的字模,各書局也不得侵佔他這部分工作時間。

  其實,忙起來的時候,尤其是印教科書和邸報時,書局的管事是有怨言的,覺得他們做的是無用功,明明書局忙得腳不沾地,卻還是得去做不需要的字模。

  這會兒,趙含章命他們把儲存的字模拿出來,一個書局對標三個新書局,必須要送足額的字模過去時,他們這才意識到趙含章早已佈局。

  任務完成的書局自然無懼,當即派人去庫房裡把收好的字模取出來,開始委派衙門的人給他們對標的新書局送去。

  而沒有完成的書局,趕緊趁著學徒們還在書局裡學習,立即命刻字工抓緊時間刻字和燒鑄,向上則說,字模會和老師傅學徒們一起送到。

  各地也立即開始選地建造書局,還跑去紙坊裡買紙,採購各種材料,就等師傅們就位了。

  除了書局,趙含章也容許各地開始建造紙坊,但紙坊對工人的基礎要求沒那麼高,不必在學堂招工。

  要做紙,首要就是力氣大,然後才是動作靈巧,所以從民間便可招工。

  各地紙坊也在培養工人給新紙坊送去,離得近的,搶到紙坊落地名額的縣令還可以選好工人後送去舊紙坊中學習。

  這樣反倒少了工匠遷移的安家費等。

  一般來說,書局和紙坊最好放在一個地方,但實際操作時,為了平衡各縣的勢力,刺史們都會分開兩個縣放。

  又不是司州和豫州這樣重要或者繁華的大州,其他州,人少,經濟萎靡,分開兩個縣放,還能讓兩個縣多些活力,只放在一個縣,豈不是好處都給了這個縣?

  長遠發展來說,不妥。

  司州,除了洛陽有書局和紙坊外,趙含章還在其他郡縣共三個地方設了書局和紙坊,更不要說豫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