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的小羊羔 作品

第661章 完善吳國之政


宋朝以前,普通民眾可擊鼓鳴曲申冤,或向朝廷提建議,或對政策提出異議等等。

 
宋朝以後,擊登聞鼓的條件日趨苛刻,至清朝已形同虛設,並規定擊登聞鼓者,先廷杖三十,以防止無端刁民的惡意上訪。

 
自明清以後,律法日益完備,登聞鼓僅代表一種象徵……

 
果真如此嗎?

 
不一定。

 
畢竟,不管是在怎樣的朝代,都免不了民事訴訟、刑事訴訟。

 
有冤情的底層黎庶,必然是不在少數的。

 
這個時代,民風淳樸,又得益於吳國較為嚴苛的法制,真正敢於觸犯法令的黎庶,或者貪贓枉法,魚肉鄉里的官吏,少之又少。

 
因為吳國的官吏,這個時代的官吏,多是貴族出身,基本上德才兼備。

 
有才無德,不一定能在吳國出仕。

 
德才兼備,是吳國舉孝廉、茂才、秀才的硬性標準,不會更改……

 
不過,為了吳國的黎庶考慮,為了國家的吏治清明考慮,慶忌不得不先一步搬出登聞鼓,以此來讓底層的黎庶,都能有申冤辯解的機會。

 
“大王,臣以為晏子之諫言,善!”

 
當先表示贊同的,不出意外,正是跟晏嬰形同莫逆,交情匪淺的右丞相孔丘。

 
孔丘手持牙笏,老淚縱橫的站了起身,朝著慶忌行禮道:“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取諫之鼓。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

 
“帝堯有君人之大德,恢理國之令圖,將啟納善之懷於四方之士,乃立進善之旌於五達之衢!”

 
“今大王效法古之帝王,設登聞之鼓,可為大善!”

 
孔丘與晏嬰的交情,說起來是比較複雜的。

 
昔日孔丘跟著落難的魯昭公一起逃到齊國,被齊侯所看重,準備委以重任。

 
不過晏嬰從旁勸說齊侯,終於使後者放棄了重用孔丘的想法。

 
文人相輕?

 
不一定。

 
至少孔丘只是對晏嬰這樣對付自己,頗有微詞,卻沒有放在心上。

 
等到晏嬰入吳,為太保的時候,孔丘與他一起在宮塾教授諸公子學業,一起在稷下學宮開壇講學,可謂是感情甚篤的同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