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的小羊羔 作品

第880章 孔門七十二賢

            作為穿越者的慶忌知曉,兩漢時期有許多小人利用察舉機會,或賄賂或靠關係千方百計使自己成為被察舉對象。

被察舉者因察舉人而走上仕途,必對察舉者感恩戴德,併為之效命。

這樣極易產生宗派行為,形成地方豪強。

還有,察舉制廣泛推行,地方鄉閭因此有了評議之風。

“清議”名士好品評臧否人物,不重實際,空發議論。

歷史上,這種惡劣風氣還遺留給了後世,在魏晉時尤為明顯。

“清議”名士中有許多是“刻情修客,依倚道藝,以就聲價”者,清議成了這些偽君子攫取名利、撈取政治好處的資本……

對士人道德品質的考察是察舉制的前提,但這不易做好,因為很難對人的道德品質作出中肯的評價。

人的道德品質須通過對他言行的長期考察才能得出較客觀的評價,而且這種言行還可能是假的,亦或他以後發生蛻變。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譬如《後漢書·許荊傳》中那個挖空心思、沽名釣譽的許武。

王莽篡漢前,謙恭至孝,有很大的聲譽和威望。

後來卻成為篡漢的歷史罪人,正所謂“向使王莽身先死,一生真偽誰復知”?

而且慶忌深知,察舉制容易使世家的形成,壟斷仕途。

譬如東漢中後期,地方選舉權被少數公卿大臣、名門望族所控制。

他們選士任官往往推薦名門望族的子弟而不管其學問品質如何。

如此使得察舉範圍越來越狹窄,被察舉者也大都名不符實。

像是汝南袁氏、弘農楊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

那已經形成了累世公卿、累世經學的官僚門閥集團。

察舉制已蛻變為變相的世襲制,成為那些公卿大族維護自己勢力,維持特權的工具了。

魏晉時產生極端腐朽的士族便是兩漢察舉制嚴重弊端所致的。

慶忌明明知道察舉制的弊端,為何非要在吳國推行察舉制?

原因不外乎國情所致。

吳國現在迫切的需要大量的人才,來為國效力。

蓋因這個時代的士子,操守極高,絕大多數清正廉潔,好名聲而不在乎權利。

所以察舉制適用於當下,可能在吳國推行上百年,都不成問題。

當然,為了避免世家大族的形成,壟斷仕途,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慶忌必然要留有後手,及時糾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