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鄭芝龍

    歷史上對於大明朝最為詬病的一點,就是朱元璋的閉關鎖國政策。

    這個政策的確存在,而且基本貫穿了整個洪武朝,但當時的確有其歷史意義,是為了防範逃入大海的張士誠殘部。

    其實這個政策到朱棣時期就已經基本上被廢除了,畢竟大名鼎鼎的鄭和下西洋就發生在這個時候。

    鄭和下西洋可不單單是為了宣揚上國威嚴,它其實可以理解為一次皇家主導的對外貿易。

    只是可惜這樣的國家貿易在宣德八年隨著鄭和逝世,再也沒有出現過。

    但有明一朝的對外貿易就真的停止了嗎?

    當然沒有,只不過這龐大的利益被東南沿海的士紳官僚收入了囊中。

    他們通過走私,每年都能從對外貿易中獲得海量的白銀。

    然後再通過銀子作為敲門磚,賄賂官員,拉幫結派,經過上百年的發展,這個利益集團的觸角幾乎蔓延到了整個南中國。

    最強盛的時候,他們甚至已經有了插手內閣首輔更替的能力。

    嘉靖年間,東南沿海倭寇四起,朝廷剿之不盡,最終只能徹底封閉海關,這其中就有這個龐大利益集團在暗中影響的原因。

    朱元璋在通讀大明史的時候,就敏銳的察覺到了這個官、商、士紳共同參與的龐大利益集團的存在。

    他明白,這個集團就如同趴在大明朝身上不斷吸血的水蛭,想要大明破而後立,必須把這個水蛭捏死。

    之前一年時間,徐達、李文忠滅掉的上百豪族中,有七成都和這個集團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就比如松江府的華家和徐家,全部都擁有超過十萬畝以上的桑田,乃是向海外走私絲綢的主要供貨商。

    當然已經被朱元璋滅掉的這些家族並非這個以走私為主的利益集團的主體,只是他的枝枝蔓蔓而已。

    他的主體分佈在沿海,甚至都並非是像晉商那樣有名有姓的幾個大家族,他們人數眾多,好勇鬥狠,出海則為倭寇,入境便是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