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倒不得了 作品

第二章 西北錘王孫少安

當然趙舒城還是選擇紮根在雙水村,不會去什麼外地打工,也不會去弄什麼大發展大戰略,只是立足現在的條件,看看自己能走到那一步。

在鐵匠鋪休息了一晚上之後,早晨的時候,趙舒城早早的起來,幫著把鐵匠鋪收拾了一番,等老師傅他們來了之後,趙舒城才告辭離開。

簡單的吃了點早飯,來到獸醫站之後,帶著自己的老黃牛,踏上了返回雙水村的路上。

趙舒城一路上也在思索未來的道路怎麼走,至於說現在就開始做生意,開磚廠,這樣的行為趙舒城知道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是因為現在的環境因素不允許,再一個雙水村也沒有這樣的條件。

其實想要帶領全村一起致富,趙舒城也有一定的打算。當然你不是說跟著進行分產到戶,讓村民自己種地就能擺脫貧窮的。因為雙水村的發展條件並不好,雖然叫雙水村,但是真的遇到什麼大旱的情況,顆粒無收的情況也是有的。

農民在幾千年以來都是靠天吃飯,但是這樣的耕種模式,無疑讓農民的生產有很大的風險。而且也只是解決溫飽問題,而不能解決貧困問題。

當然現在雙水村還是處在集體生產的過程中,但總是不夠吃。按照常理來說,應該是人多力量大,人多幹大事。集體生產的時候人多,所以生產力更強,應該莊稼豐收才對。

只能說一開始的政策是好的,但是具體施行的時候,走向了偏差。對於農業生產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農業的配套保障,比如農田的水利建設等等。只要農田有了水源,能做到旱澇保收,糧食生產才能豐收。尤其是在科技水平不發達的時候,機械的運用較少,尤其是雙水村這樣的半山區,更不可能進行機械化的農田水利建設,所以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可也因為集體生產,沒有按照多勞多得的原則進行分配,所以生產積極性不高。既然幹多幹少都一樣,為什麼自己要賣力工作,還不如等到最後,大家一起平分的好。本來一天可以幹完的工作,非得拖上玩五天才幹完,這樣一來看著是所有人都在幹活,可實際上工作效率不高,自然效益也就不好。

趙舒城要做的就是用管理企業的方式來進行管理,用現代化農場的方式進行管理,也許可以給雙水村不一樣的未來。

作為一個後來者,在明知道未來三四十年後,還要走向合作共贏,為什麼從一開始就不集中力量幹大事呢?

趙舒城沿著記憶中的道路往回走,這一路上也不著急,就由著牛的性子走,一直到中午的時候,才走到了雙水村附近。

他一眼就看到了一輛手扶拖拉機停在路邊,還有幾個民兵在跟人吵吵著。

趙舒城這才想起來,原劇情確實是有這一幕,就是村裡的田二給人指揮倒車,結果對方把車開到溝裡去,說他是破壞勞動工具。

“幹什麼,幹什麼?”

民兵說道:“他破壞勞動工具,我要把他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