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關鈦金 作品

第四百二七章 一個小村的崛起

    由這些牛把土踩柔軟。踩好後,再把泥巴搞成一大塊一大塊的,抱著放在工作臺旁邊。準備製作紅磚胚了。

    第六步:制磚

    那個時候,都是自己家人制作紅磚,捨不得請人,老公做,老婆放磚。當然,也要多多少少請一些工人才行,光兩人做太慢了。有的為了趕時間,有幾個工作臺,幾個人一起做的。

    1.把制磚的模子放在工作臺上,就是一個木框子,準備好放磚胚的木板子,準備好灰,用一根鋸子,從和好的土裡鋸一塊過來,師傅把泥再在工作臺上再摔幾下,摔成與模子個仿的形狀就可以了。

    2.在模子下撒上灰,如果模子粘泥,則也在模子裡面也抺上灰。把摔好的泥塊往模子裡一摔,隨即拿起鋸子,在模子上鋸開,右手再一塊盛泥胚磚的板子,往裡一磣合。

    左手迅速把模子翻起,右手把板子塞進去。這樣磚胚就出來了。如果有時遇到磚胚不出來,師傅就用兩個大拇指在泥磚邊上一壓,就掉出來了,這也就是我們常看到有些紅磚上面有兩個手指洞的原因了。由此反覆的操作,一塊一塊的紅磚胚就製作出來了。

    3.待做好四塊或者5塊後,摞成一塔的,另一個放磚的就抱著磚胚放到場地上去。這裡擺也有講究的呦,不能擺得太密,也不能讓底層磚太受力,而且要讓磚不會輕易倒。一般都是交錯著擺,差不多隔一塊磚厚的距離。

    4.等待太陽一曬,泥土一干就完成了,只待起窖燒製。有時怕下雨,會給做好的磚,蓋上薄膜、或者稻草。太陽太大的話,也不能給它暴曬,要適當地蓋些稻草。

    上面的步驟朱朗是率先的做了一遍,桑魚村的人很聰明,一些就會了,這也是朱朗將磚窯放在這裡的重要原因、

    第七步:做煤餅

    小吳家鄉燒紅磚是用煤來燒的,那時沒有公路,車進不去,都是人工去隔壁一個煤場一擔一擔挑回來的,可見其辛苦程度了。村裡有一家,就是兩夫妻閒時挑煤,燒紅磚蓋了一棟紅磚房,現在60歲了。

    有一個木質的模子,這個煤餅就是我們現在吃的餅乾一樣,所以叫煤餅。一個模子是4塊吧,把挑回來的煤篩一下,把粗的篩出來,用水和好成泥狀,倒在模子裡面,依模子,拔平,多的煤抹去,少的再加上,抹平後,拿起模子。

    這樣依次反覆的製作完成。待煤餅乾後,收集起來碼放好,蓋上薄膜,防止雨淋溼,燒磚時用。

    桑魚村其實很小吳家鄉是一個樣子的,朱朗從外地將煤炭給調過來,然後讓桑魚村的人制作這些。

    最後一步:燒窯

    磚胚製作好了,煤餅做好了,最後就是燒窯了。燒窯就不用多說了,十個窯口,一次性全部燒起來,三天可以出大約五十萬塊磚。

    這些磚會被運到登州的各地,其中兩處深水港和造船廠是最需要的,並且現在還僅僅只是開始,根據朱朗的指示,桑魚村還要再建三十門窯口,出磚的速度必須要達到一天百萬塊磚。

    這是一個比較艱難的任務,但是桑魚村的人卻全部為了這個任務而拼盡全力。

    為什麼要這麼拼命,很簡單,因為這是他們唯一拜託貧困的方法,朱朗給了他們一個機會,他們就要牢牢的抓住這個機會,這個機會很難得,如果不抓住,他們就將失去所有的好日子!

    但是隻要抓住了,那麼他們的日子就只會越來越好,就好像現在,朱朗不但建立了磚窯,還建立了學堂,建立了食堂,更是給這裡的村民都修建了磚房。

    現在整個桑魚村的人都有了屬於自己的工作,孩子都可以賺錢,這是以往誰也不敢想的,可是現在卻真的全部都有了,所以桑魚村的人十分感激朱朗,這種感激是發自肺腑的,沒有一點點的雜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