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關鈦金 作品

第四百八九章 登州滑翔翼

    清水村...這裡是登州海邊的一個村子,離登州城的路程大約為80裡,這裡有一個特色,那就是整個村莊的房子都是由石頭壘起來的,包括房基、路基、擋牆、護坡、石梯、水井、圍欄等等,都是石頭壘起來,走在青石路上,感覺特別的有趣。

    為什麼會這樣,那是因為用石頭建造房子,據說是為了抵禦颱風的侵擾,每年暑假都是颱風季,這些堅硬的石頭起到非常好的防禦效果,同時也能防水防潮。

    石頭房是依著山勢修建的,站在下面,向上仰望,會發現很有氣勢。

    村子建在山腰上,居高臨下,村莊前面新建了一個觀景臺,上面可以俯瞰到一望無際的大海,還有浮標竹竿,海面上的島嶼帆影,景色可謂絕美。

    村民的生活方式也比較傳統,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主要以種植紫菜和海帶為生,每天大清早,就到山下,開船出去,在海上作業。

    海帶和紫菜是專門供給給軍隊的,為什麼要吃海帶和紫菜,這還要說一下雀盲症,什麼是雀盲症,小時候,在老家,有一個叔叔輩分同村的年輕人,眼睛整天咪咪著,當時大人們都說他得的是“雀盲症”,一到天黑就什麼都看不到。

    還得說小時候,小孩子們最樂意玩的一項活動,捉麻雀,那是夜間捉家雀。

    黑夜裡,帶著手電,到大禮堂(我老家信天主教,那裡有當地最大的天主教教堂,我們小時候的那個時候,洋教堂和土地廟都被廢棄了)去捉家雀。

    方法很簡單:傍晚,不必太黑,太黑人也什麼都看不見。帶一隻手電筒,三兩個小夥伴。

    進了屋子,突然發出動靜,家雀會驚飛,打開手電,光往牆角上照,由上及下,最後麻雀奔光飛來,光由上及下,滑到地下,鳥會乖乖的任由你捉住。

    一個傍晚,捉個3只5只不在話下。

    也就是那一次次的實戰,知道了鳥的眼睛黑天看不見東西,這是因為麻雀是“雀盲症”。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對“雀盲症”有更深刻的認識。

    雀盲症是人的一種疾病,人病叫這個病名,是根據鳥黑天看不見東西起的,實際上是“夜盲症”,中醫叫“雀盲症”,老家過去只信中醫,所以就叫“雀盲症”。

    查資料得之,動物有一種桿狀細胞,這個細胞是管晚上看東西的,鳥這個細胞少,故晚上看不見東西。當然,也有這種細胞多的鳥,貓頭鷹一類的,它們每天早晚都可以覓食。

    

    古代一日,講的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沒有現代化照明、雀盲症普遍存在的古代,沒有足夠照明是災難性的。

    在日出到日落這段時間,還要加上“拔營起寨”和“安營紮寨”。就是每到駐紮地,要派出警戒部隊,然後大家樹柵欄、挖壕溝、搭帳篷。

    然後還要“埋鍋造飯”,過去軍隊中的“夥”和“棚”都是按食宿來劃分的建制。不像現在這樣統一提供炊事服務,所以戰國有“增兵減灶”的計策,一查多少個灶臺,就知道你有多少兵。

    羅嗦這麼多,要說的是,古代軍隊的戰士患有雀盲症是很麻煩的,當然了,雀盲症有的醫,唐朝的時候,孫思邈發現山區貧苦百姓易得“雀盲眼”(學名夜盲症)。

    此症白天視力正常,夜間卻如同麻雀一般,難以看清事物。

    而富人卻常得腳氣病,症狀為身上發腫,肌肉疼痛且渾身無力。孫思邈通過比較富人與窮人的飲食發現富人多吃葷腥油膩與精米細糧,窮人則多食用粗糧素食。他猜測窮人得雀盲症可能是因為很少吃葷。

    他的猜測是對的,但是也不全對,葷食是葷食,但是需要肝臟,在古代肝臟不是很貴,但是真的不是很多,還要裝備軍隊,那就更加的麻煩了,海龍軍的士兵現在已經有三十萬人,因為是來自底層,所以得雀盲症的太多了,都給肝臟也不行。

    隨後朱榔就想到了紫菜和海帶,海帶中含有豐富的碘,能很好地提高自己的視力,所以每天可以吃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