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羊兒 作品

第一百四十四章 項家叔侄,生要見人死要見屍!

    一萬禁衛得到越人全軍的熱烈歡迎,而隨同一起趕到的萬餘楚南步卒,則得到的是敬畏。

    是的,敬畏!

    楚南步卒從年初時,便接受後世步兵操典的訓練,以及鴛鴦陣訓練,如今也練了大半年了,每日除了訓練,便是軍法思想教育。

    好好的年輕小夥子們,硬是給練成了機器人,行走坐臥皆是一板一眼,哪怕三三兩兩的去蹲坑時,走在路上也是兩人成行三人成列,仔細聽來那腳步聲都是一致的。

    越人戰士看的一愣一愣的,這些楚南步卒,雖不如騎著寶馬的禁衛威風,卻更有一番懾人心魄的威勢,很像傳說中的天兵天將!

    所謂的傳說,乃是最初起事的九族越人,他們早將當初張良等人的天兵天將形象,傳的人盡皆知了……

    “看看這神性,現在信了吧?那個叼毛還敢再說本將吹噓?”

    “你們若能有這般令行禁止,乃翁做夢都能笑醒!”

    “有這些天兵天將,此戰穩勝……”

    九族出身的軍官們,悄悄與麾下將士們,談論著楚南步卒,言辭間頗為敬畏。

    其實,他們不知道的是,這萬餘楚南步卒,根本就是一群靠訓練撐起威勢的新兵蛋子。

    若真到了戰場,能發揮出幾成戰力,還要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呢……

    倒是跟他們迅速熟絡的禁衛們,不但戰力是此時的全球天花板級別,甩楚南步卒不知多少條街,還同樣接受了步兵操典訓練。

    而且練得比楚南步卒還好。

    只是,他們的令行禁止,並不需要刻意的去做,是自然流暢的,彷彿本就該如此,讓人不覺突兀。

    這便是超級精銳與新兵蛋子的巨大差距!

    ……

    ……

    秦軍與越軍合兵一處,總兵力便達到了四萬五以上。

    對付可戰之兵只剩一萬五,甚至是隻剩一萬多的六國聯軍,絕對是可以形成碾壓態勢了。

    所以,秦墨對戰局的安排,也變得簡單起來。

    楚南步卒翻山越嶺抄近道,攔住六國聯軍出山林的道路,剩下三五千大軍則在後麵包抄合圍,務必將之一鍋燴了……

    六國舊族們原本還盤算著,在山林與平原的交界處,設法暴打越人軍隊一頓,既報仇雪恨也提振士氣。

    可是,當哨騎傳回消息……

    前方出山林的道路,被一萬越人鐵甲封鎖。

    後軍以及兩翼山林中,也出現了萬人不等的越人兵馬。

    六國舊族們懵逼了,也幾乎要絕望了!

    越人又從甚麼地方搞來了兩萬人馬?

    這仗根本就沒法打了啊!

    “前頭堵路的一萬越人,全是裝備鐵甲?”

    範老頭捕捉到哨騎稟報中的關鍵字眼,遲疑問道。

    項梁等人見他開口,敢忙都閉上嘴巴,凝神靜氣聽他問話。

    那哨騎揖手,認真答道:“全是鐵甲!盡為漆染成草綠色的鐵甲!”

    範老頭再問道:“可曾確認是越人兵馬?”

    哨騎被問的一愣,項梁和諸舊族也齊齊一愣,心說:不是越人兵馬,還能是誰家兵馬?

    但旋即,所有人齊齊打了個激靈。

    這些時日他們與越人交戰,卻始終沒有在見到秦墨身影,以至於產生了麻痺心理。

    或者說,他們大抵認為,秦墨在這百越之地,身邊沒有秦軍可用,故而才招降越人為己所用。

    可現在,秦軍似乎來了!

    諸人看向那哨騎,等著他回答。

    哨騎艱難嚥了口唾沫道:“未曾確認……只從草綠色甲衣上判定是越人……”

    範老頭點點頭,轉而向項梁揖手道:“大將軍,越人多出來的兩萬兵馬,定然是秦軍無疑。”

    “否則,憑藉越人的冶鐵技術,造不出如此多的鐵甲,也斷然不捨得如此集中使用!”

    項梁恨恨咬牙:“暴秦好算計啊,驅虎吞狼,坐收漁翁之利,必要時再出手,一舉定鼎……吾等敗得不冤……”

    說到最後,他面上的恨恨,卻又變成了無奈與不甘。

    諸舊族亦是慼慼然,他們在這百越之地,折騰來折騰去,可最後卻是要給暴秦做嫁衣。

    實在沒有比這更蛋疼的事了!

    “大將軍怎可動輒言敗?今次縱然小敗一場又有何妨?”

    “這百越之地,咱們尚且佔著上百處平原城鎮,土地肥沃一年三熟,治下人丁也不算少。”

    “他暴秦可以驅虎吞狼,咱們也可以驅虎吞狼,想來也無非是軍功賜爵而已~!”

    萬馬齊喑之際,範老頭卻再次開口了,連珠炮般說了一通。

    項梁和諸舊族面面相覷,類似啟用越人為兵的話,其實範老頭已經不是第一次說了。

    但,以往範老頭的這些話,根本沒人願意聽,六國軍隊頂多是弄一些越人充當炮灰。

    哪怕六國軍隊,頻頻被百越諸國,堵在山林裡吃癟,他們也不願真正啟用越人。

    只是想方設法,從楚南多招募義士。

    至於為何有這種心思?

    道理也很簡單,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或者說,身為楚人的項家叔侄,天然便對百越蠻夷有一種敵視,畢竟春秋戰國數百年,楚國可沒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