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喵教主 作品

第七十三章 十三世紀的貿易戰

    海風習習。

    朱雄英身披一件兒襖子,雙手插在袖籠之中,縮在眾人身後。

    “鄭和啊,都說海風傷人,你快看看,我的帽子沒有漏風吧?”

    鄭和看了看朱雄英那包裹的嚴嚴實實的模樣,澹笑道:“少主,您包裹的很嚴實,沒有漏風。”

    已經十歲,並且身高又竄了一截兒的朱雄英哦了一聲,還是放心不下,鑽回了船艙中。

    他拿起一個用牛皮製作的暖手袋來,他們這次是來給大明的北平運送糧餉茶葉銀元,還有就是棉衣棉被等物品,更是運送了一批新式的火銃。

    對,時隔兩年,我大明終於研製出了最新式的燧發槍。

    此槍被命名為洪武一式。

    燧發槍的原理其實並不難,而且此時的大明,在火銃的列裝運用上屬於世界前列,一線的將官衛所兵普遍應用火銃。但是他們使用的火銃有個極大的缺點,那就是用的是火繩點火法。

    這火繩點火法,一旦遇到陰雨天氣,或者是各種潮溼天氣,就很容易啞火。

    大明在廣東,福建等地,之所以屢屢需要調集大軍前去平叛,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火器在這些多雨水的潮溼地區,很容易受潮。

    火銃的火繩,一旦受潮,就等於無用。

    所以大部分時間,在沒法應用火銃的地方,明軍並沒有火力代差,只能靠著精兵用戰術和冷兵器圍剿。

    而朱雄英也敏銳的發現,其實這個時候的大明,在火器的理解和使用上,是遠遠要比歐洲國家先進的,而且火力基本上碾壓同時代的西方,西方的火銃,還用著幾十年前或者百年前宋時的火銃呢。

    最初,火槍出現要追朔到宋朝,當時,還只是“木質突火槍”,在到了蒙古人繼承了宋朝的軍火,又一次次西征,將火銃改成“銅製”,後來又漸漸出現了“鐵質”。

    阿拉伯人在被蒙古人征服之後發現這火銃著實犀利,而且火藥也太厲害,當時蒙古人帶去西方世界的華夏工匠,也將火藥的製作方式流傳過去,於是開始廣泛學習。

    自此,世界上東西方都開始發展起火銃來。

    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雙方的發展方向不太一樣,開始往不同的方向發展……

    火槍最初,還是利用火繩點燃火藥,將子窠射擊出去。

    明軍因為人數眾多,再加上火銃並不適宜華夏複雜多變的廣袤地形,不是放之四海皆準,所以在現在的明軍之中,它重要,但是又沒那麼重要。

    沒辦法,西方的西亞中亞地區,乾旱少雨,火槍就很實用。

    而華夏地區,先不說雲貴川,就說江南地區,火藥受潮也是要了老命。

    所以兵部對於火銃的改造應用,走了個極端,他們的發展方式,是提升威力,主要表現在,三眼銃,四眼銃,五眼銃,甚至後面出現的十眼銃。

    這樣在面對蒙古騎兵,或者是大規模戰場時,只需要一次齊射,就能起到十分大的作用。

    還有個,華夏地區古代戰場,動輒上萬人的大戰,火銃這種武器造價昂貴,而且耗費火藥,註定不可能大規模列裝。

    再加上,明朝在永樂大帝之後,周圍並沒有什麼實力對等的國家,在武備上就逐漸鬆弛下來……

    而西亞地區的阿拉伯爾人,發現火銃很適合打仗,在和東征的十字軍幹仗時,便將火銃提升威力,加長槍管,槍頭加裝刺刀。

    再到後來,歐洲人也開始研究這種武器,他們是私人領主制,騎士需要自己準備裝備,所以對自己使用的裝備十分上心,開始鑽研打火快,射擊準,而不是像華夏這邊研究威力大,於是他們開始改動點火裝置,又將火藥改成粒狀火藥,加上準星照門,槍身的扳機也改裝,逐漸有了現代燧發槍的雛形。

    大明因為北元阻隔了陸上絲綢之路的緣故,和西方減少了交流,一直到嘉靖時,繳獲了許多西番的佛朗機炮和燧發短火槍,才開始對火器進行新的研究。

    大明萬曆年間,有個叫畢懋康的人改裝了火銃,發明了大明的燧發槍。

    但是他發明的燧發槍,還是使用的火繩點火法。

    如今,根據朱雄英建議,改造的這種洪武一式,則是燧石點火法,不僅不懼怕陰雨天氣,而且也使用的是粒狀火藥,槍身是松木的,十分長,在槍身前段,是長約一米的刺刀。

    三稜刺刀。

    如今,洪武一式已經由兵器局在南方經歷過多次實戰,驗證了它在南方戰場的可靠性,開始大規模建造,往雲南,貴州,川藏等地的衛所配發。

    而北方,這次由太子朱標和朱雄英親自來運送洪武一式,各種糧餉。

    朱雄英鑽進了屋,問道:“對了,咱給魏國公帶的藥物可準備齊全?”

    鄭和點點頭。

    這段時間,大明魏國公徐達的身體越來越差。

    他是南人,在北平這種地方的冬日,十分難熬,朱元章本想叫他回應天修養,但是他生病無法乘船,舟車勞頓更加要命。

    於是,趁著這次前來北方運送武器裝備,朱標和朱雄英,也是來慰問徐達。

    李景隆和常茂,還有姚廣孝都在裡間,見朱雄英進來,連忙見禮。

    朱雄英一一打招呼,見到姚廣孝,不由嘴上浮現出笑意:“姚指揮,你這次立了大功呀。”

    是的,姚廣孝也來了。

    這次,姚廣孝是以錦衣衛國安司廣東衛指揮一職,奉命跟隨兩廣押運糧餉的船到了應天,再從應天一道,跟著朱雄英來北平的。

    只是,舟車勞頓,朱雄英一直沒來得及和他見面。

    “貧僧不敢,都是太孫殿下指揮有方!”

    如今,朱雄英已經被正式封為太孫,而且還指定了幾個儒臣,教他儒學經義,主要是,太學教授方孝孺,青年翰林夏原吉等。

    這些人的儒學修養都不必說。

    但他們其實也是朱雄英的學生,朱雄英以朱不敗前輩的名義,時常教他們各種金融和稅收知識。

    所以我的老師是我的學生,我的學生是我的老師。

    這樣一來,既堵住了儒學世家的嘴,朱雄英也樂得清閒。

    “來,都請坐。”

    朱雄英吩咐鄭和和周寬去端幾根凳子來,吩咐李景隆和姚廣孝等人都坐下,這兩年沉澱,的確大有收穫,對於未來大明的前景,朱雄英越來越看好。

    更好的是,皇奶奶馬秀英的身體,也被調理的好了許多。

    其實,她本來也不是什麼惡疾,只是因為她長期信佛吃素,營養不良,導致虛不受補,身體有了毛病,卻又不願意吃藥。

    各種辦法使出,最後竟然是拜託香林寺的皇家和尚出手,最後治好了馬皇后……

    果然,只有魔法才能擊敗魔法。

    “姚指揮,你這次雖然沒有找到辣椒,番薯,還有玉米,但是你從緬甸帶回了胡椒樹,日後南方的皇莊,各地皇私合營的農場,都種胡椒,官府壟斷買賣,能給大明財政賺不少錢,此為大功一件。”

    其實,胡椒在緬甸和阿薩姆地區原產。

    印度人將胡椒樹引入印度,中亞西亞的商人,則是從印度將胡椒通過絲綢之路,賣入中原,賺取暴利。

    之前,各地商賈雖然知道胡椒賺錢,但是這時代的很多老百姓都認為緬甸,暹羅,天竺等地方,地氣土壤風土與中原不同,胡椒就算能栽種,也不一定成活,而且他們不知道胡椒的栽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