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 作品

八百一十七、何煦迴歸+夏國的打算

    大軍在江州城外停留的一段時間,一直在等楊文廣和折惟忠。

    終於,十月下旬他等來楊文廣和折惟忠,同行的還有義軍首領辛先生。

    經兩人介紹後才知道,辛先生居然還是個二十五六的年輕人,原名辛贊,祖籍在雄州,後隨父輩遷入大同,還做了官,之所以不透露姓名是為避免暴露。

    見面之後辛贊談吐得體,看得出讀過很多書,不過言行舉止之間又不像謝臨江那樣書生意氣,而給人一種堅毅果決之感。

    畢竟是北方戰亂之地長大的人,遼國,金國,景國,在那些地區打得不可開交。

    見面後李星洲對他印象十分不錯,卻又覺得這名字好像有些熟悉。

    另外則是大軍駐紮城外給江州百姓帶來的一波紅利。

    畢竟這些前線回來的士兵,人人兜裡都有大錢。

    而李星洲在江州沒什麼好閒逛的,本來江州他就治理過,熟悉得很,即便這幾年有了變化,也沒什麼新鮮感,反倒蒲察伶對一切充滿好奇。

    李星洲反正沒事,就帶著她到處逛逛,對於南方城市的金驚訝也在預料之中。

    北方的艱苦條件擺在那,加上常年戰亂,想和平發展是沒可能的。

    對於中國古代,人們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中國人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幾乎連年都有戰事,沒什麼停歇的時候。

    有的人則認為,怎麼可能,明明很和平,沒什麼戰爭啊。

    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中國在歷史上大多數時候,國土面積都很大,戰略縱深很大,這就導致即便邊境天天在打仗,內地,特別是南方地區,總是能安享和平,發展經濟的。

    就像景國,開元、寧江府這些地方已經有上百年和平,幾代人不知道什麼是戰爭。

    可景國整體和平嗎?

    當然不是,之前邊疆與遼國摩擦不斷,隔三差五就有小打小鬧,除去這些摩擦,上百年來景國和夏國,和遼國,和白夷,和交趾都打過打仗,零零散散大大小小算下來上百仗是有的,平均下來每年都要打一場規模不小的仗。

    可江州百姓有感覺嗎?開元百姓有感覺嗎?

    沒有,他們總體依舊過著和平安定的生活。

    內部則是因為民族大融合,天下一統,價值觀的統一。

    不然像如今的北方,即便可以構成大縱深,大統一的國家,以外圍保護內部發展,也沒人能做到,做到了也無法長久。

    原因是各族,各部落林立,宗教信仰,價值觀念亂七八糟,無法構成利益共同體,只能犬牙交錯的互相攻擊,廝殺,這種環境下就無法產生經濟和文化上的繁榮。

    其實當初蒙古帝國的衰敗就有主流文化價值觀不夠強大的要素,還佔據很大部分。

    蒙古崛起空前絕後,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蒙古衰落也很迅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念不夠強勢,即便武力征服控制一片區域,很快被當地宗教、文化同化。

    在東方還好,價值觀念比較統一,最魔幻到中亞、阿拉伯、東歐等地的蒙古各汗國之間居然因為信仰不合,自己打起宗教戰爭!

    要是鐵木真活過來,真要被他這些逗比子孫又笑死了,畢竟鐵木真能進軍如此順利,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允許宗教自有。

    而中華文明文化那種“我們是天命所歸”的觀念是潛移默化,深入人心的,這在無形中也給後方的人們創造了安穩的環境。

    就像人們經常說的,不是這個世界沒有黑暗,只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這句話用在如今景國也恰如其分。

    國家領土大縱深內的百姓有上百年的繁榮安寧,其實邊境上卻是持續百年的摩擦和廝殺。

    這種情況蒲察伶不懂,所以她大概很詫異,這幾年來景國幾乎一直在打仗,平叛、打北漢餘孽、打遼國、打金國,為什麼國家內的城市還能這麼繁榮安寧。

    經過李星洲的開導和引誘,蒲察伶心理負擔終於放下,也敢大大方方見人,甚至跟他說以前的事。

    她就像個好奇寶寶,對江州的一切繁榮都充滿好奇心,官員和百姓們一開始也對她充滿好奇,事情傳播太廣了,這樣的八卦茶餘飯後討論頻率甚至和北方的各種捷報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