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 作品

第57章 哪兒看著都原始

    劉民生無奈,道臺大人都那麼平易近人、親民友善了,他一個知縣也不好單獨回城,於是一群隨員也只好都住在礦上。

    眾人心中對沈樹人的看法,也又有了幾分潛移默化的變化,意識到這位鉅富出身的道臺是真的能吃苦。

    次日一早,養足精神的沈樹人,用過跟普通礦工一樣標準的死麵火燒、喝了鹹菜粥,在宋明德的帶領下,總算第一次親自下了礦洞。

    原本武昌地區多任地方官員,也有關心鐵山生產的,但親自下礦洞的還是幾乎沒有。

    沈樹人還特地穿了一雙厚厚的麻繩草鞋,以防攀爬的時候打滑,宋明德也跟他一樣。其他陪同官員小吏卻是依然穿著官靴,一看就不是幹活的樣子。

    在礦山裡大致攀爬巡視了一下,沈樹人很快就意識到,這個時代需要礦洞作業的礦也確實不多——

    大冶鐵山能從三國時期就被開採,可見鐵礦層比較淺,相當一部分地方是露天的,可以直接挖。只是個別品位特別好的富礦層的點,千年來被重點挖,漸漸形成了深坑甚至礦洞。

    明朝的礦洞作業也沒什麼技術標準,洞頂加固就靠砍幾棵樹簡單撐一下,也沒人會計算結構受力點。

    沈樹人大致看了一下,就沒敢深入,要是塌方被活埋可就不值了。

    出洞後,他只是隨口問了句:“這種挖洞開採的點,在大冶一共有多少?會塌方死人麼?”

    宋明德:“總共也就五六處吧,去年就有兩個洞各塌過一回,每次埋死七八人到十幾人不等。”

    沈樹人聽了,太陽穴都忍不住一跳:“這也太危險了,這兒富礦區那麼多,又不是沒露天的好挖。

    偶有鐵層和岩層交疊的,大不了用鐵釺鑿孔埋火藥爆破,把岩層整塊掀掉卸掉,再挖下面的鐵層便是。以後別新增礦洞了,能露天儘量露天。”

    宋明德一愣,也是讚道:“大人仁德,想前人之所未想……說來也是慚愧,下官只鑽研如何堪輿探礦,對於苦工具體怎麼把石頭挖出來,下官也從沒想過,只覺得這些苦工離咱讀書人太遠,他們總有自己的辦法。”

    沈樹人也沒難為他,他知道明朝的讀書人能注重如何提升工藝、產能,就已經很不錯了,算是讀書人裡前百分之一關心工業實用的。

    但是生產安全、工人會不會死,這些安全技術的改良優化,他們也不會去想,這是歷史的侷限性。

    只有工人自己才會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可惜這種苦工又往往一個字也不認識,也不會規劃,也不想著長遠,幹一天算一天。所以積累下來的問題,看在沈樹人眼裡,都是奇葩得很。

    這產能還沒想好如何提升呢,沈樹人就得先花心思想想每年怎麼少死一些工人。

    “這礦坑的路也不好,給我想辦法搞成一圈圈的緩坡,盤繞著山坑往上旋轉。現在的苦工,都是挖了礦石之後直接挑擔爬出坑的吧?

    弄成平整緩坡後,好歹能用獨輪車,更平緩的路段還能上驢騾車,這不比挑擔省力?這地方我怎麼看怎麼不順眼,能改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