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 作品

第62章 一步幹到工業歌命前夜

    雖然還是不夠高,好歹比之前強了不少。宋應星當時表示,如果還不滿意,那就只有用銅管來代替鑄鐵管了――

    地球人都知道,

    銅是導熱性非常好的金屬,比鐵還好得多,世上的所有金屬裡,只有金銀的導熱性比銅更好。

    但銅也比鐵貴得多,實驗性地造幾根銅管進行熱交換實驗是可以的,或者是以後要搞高端特供鋼材,可以少量用銅管預熱風爐。大規模生產沈樹人還有些捨不得,也花不起。

    好在宋應星提出了銅管這個思路後,也啟發了沈樹人,讓他聯想到了後世的熱水器。

    後世的燃氣熱水器,為了熱交換效率,不都是用彎彎曲曲的銅管承載自來水、讓燃氣火苗炙烤銅管快速燒水麼?

    沈樹人畢竟是男人,高材生,哪怕不是理科生,前世家裡熱水器壞了他還是拆開來看過的。被這個思路啟發後,他很快意識到:材料的導熱性不夠好,那還可以通過增大表面積來提高熱交換麼!

    就算只是用最便宜的鑄鐵管進行空氣熱交換,咱也可以把鑄鐵管的模具改一改,直接做成管內外壁有很多凸起的鰭片,那不就跟後世電腦cpu上的散熱器一個結構了嘛!

    而且反正鑄鐵的東西都是一次成型,只要把模具開好,外形複雜也不會提升量產時的加工難度。

    他說幹就幹,這才有了今天眼前這臺高爐的預熱風室――如果把這臺高爐的預熱風室外壁拆了,就能看到內部的熱交換鐵管,是跟刺蝟一樣有一道道密集的散熱鰭片的。

    原本如果按照後世的cpu散熱器,這散熱鰭片的底部和頂部應該是一樣寬的,這樣才可以在單位散熱器重量的情況下、做到最大化表面積。

    但明末的鑄造開模工藝顯然沒這麼精密,也鑄造不出很長的薄鰭片鐵管,所以實際上沈樹人這座高爐用的熱交換管鰭片,是底部厚頂部窄的,鐵管的截面也就跟齒輪差不多了。

    無非是內壁外壁都有密集的長排銳齒,看起來很是}人。

    當時宋應星最初聽到這個思路,也是嘖嘖稱奇,大呼受教,說他琢磨了一輩子工巧之物,也鑽研過關於熱交換的問題,但怎麼就沒想到靠這樣來增大導熱接觸面積呢。

    ……

    這段時間裡、那些艱辛的研發過程細節,還有不少,沈樹人走神了一會兒,也無法一一回憶起來。

    很快,高爐開爐出鐵的動靜,把他從回憶中拉了回來,在旁人的驚呼中,他也很快把注意集中到正在操作的鍊鐵匠人身上。

    一番繁瑣的出鐵操作後,一批新鮮出爐的鐵料也被運了出來,工匠們一個個大汗淋漓,哪怕是隆冬時節、穿著防護服,也不免酷熱。

    高爐一旦開爐,只要不遇到特殊情況,是不會停爐的,所以哪怕是出鐵的時候,也依然在不停加熱。

    上面爐口投料、底下出鐵,循環反應。每一批投進去的料,要在爐膛內待很久,一步步反應下沉,最後從底下出料。

    沈樹人也很緊張好奇結果,著實等待了一會兒,大約一盞茶的工夫後,宋明德就滿臉欣喜地來彙報,說是這一爐一次性出了六千斤鐵,比原先的兩千多斤出一次鐵的產能,高了一倍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