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 作品

第339章 血戰克敵(六千字大章)

說句良心話,用“空心方陣”對付騎兵,自古以來都不是什麼靠譜的想法。欱

哪怕是“西班牙大方陣”走紅的那百餘年裡,這種招數同樣是昏招,因為如果敵軍騎兵擅長騎射,跟你遊鬥,方陣步兵的遠程火槍輸出火力根本不夠看。

騎兵完全可以迂迴繞到方陣中遠程火力最薄弱的一面,然後試探、一旦發現陣中火槍兵掉頭重新列陣太慢、有空檔可鑽,就立刻殺上來。

縱然在接敵之初騎兵會被蝟集林立的槍矛捅得戰損連連,但只要扛過撕開缺口之前的那段艱苦時刻,後續就能徹底把空心方陣搗爛,實現背刺。

誰讓早期型西班牙大方陣只有兩成的火槍兵呢,剩下八成都是長槍兵。哪怕最後期型,也才勉強有一小半的火槍兵。

線列陣型正面對敵時,火槍雖少,但可以集中使用,火力密度也就還夠看。方陣時,如果火槍均勻分散在四條邊上,那就完全比不上集結全軍孤注一擲的敵騎。

如果不均勻分佈在四條邊上,而是依然試圖全部集中使用、根據敵騎的迂迴方向,讓火槍隊始終朝著敵騎,那又會出現一個問題:

騎兵衝刺時機動性更靈活,而火槍兵必須嚴整列隊,才能確保不亂中轟到自己戰友,騎兵多繞一會兒,火槍隊自己就會混亂不堪,而這個信息一旦被捕捉到,騎兵再趁亂衝殺上來,絕對能造成滅頂之災。欱

步兵扛騎兵,本來就是有巨大壓力的,這不是打電子遊戲,可以讓絲血的士兵都繼續輸出死戰不退、可以隨便變陣都不至於人心惶惶、士氣低落。

自古以步戰騎,臨戰反覆改變隊形就是大忌,韓信都指揮不好,只能要求步兵站樁之後就不許動,擅退者斬!

然而,時代變了,在西方,空心方陣碾壓火槍,發生在拿破崙戰爭前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套箍式刺刀的全面普及,以及全員裝備火槍,再也不配單獨的長槍兵。

如此高密度的火槍,導致哪怕平分四隊、不用互相支援,遠程火力也足以碾壓對面的騎兵,所有火槍兵可以從頭站樁到戰鬥結束,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不需要跑來跑去變陣製造混亂,被貼身衝刺了也就地反打,剛開完火的刺刀也能直接捅上去,不存在遠近武器切換。

此時此刻,班布爾善和蘇克薩哈,遇到的就是這種情況!

……

“砰砰砰——”欱

隨著班布爾善的正白旗精銳騎兵逼近到黃蜚的空心方陣兩百步到一百五十步之間,明軍步槍兵就紛紛開火了。

如果有不明所以的旁觀者,或許會覺得這是明軍步槍兵沉不住氣,都不放近了打。

但實際上這些士兵都是嚴格執行軍令,因為從黃蜚到各陣的守備、千總,都是這麼命令的,讓他們在敵人剛進入有效射程時,就不要吝惜火力,全力齊射。

明軍的目標,並不是指望第一波打擊就給清軍造成重大傷亡,相反他們是在誘敵、是在逼迫敵軍的走位,讓敵人及早知難而退、發動迂迴!

這也是這三年裡,久經訓練的精銳明軍步槍隊,從戰術操典上學來的、專門應對騎兵突擊時的標準戰法!只是他們的敵人還不知道罷了。

班布爾善在聽到槍聲密集響起時,也是微微寒毛倒豎起來,這並不是他膽怯,而是人的本能。

數十騎清軍騎兵,也悶哼著倒栽下馬來,還有更多的則是戰馬中彈,把騎兵甩下馬背。欱

明軍的新式步槍性能可以全面對標後世法國人的沙勒維爾1763型,個別性能甚至可以超越。哪怕在近兩百步的距離上執行威懾射擊,命中率感人,但數量多了之後,一次性射殺數十騎、射傷近百騎還是綽綽有餘的。

看著部曲的死傷,班布爾善在短暫的戰慄後,臉上重新浮現出了猙獰的表情,兇頑搏命的念頭也再次在大腦中佔據了上風:

“南蠻子的火槍隊果然集中在正面!從蠻子各陣之間傳過去、迂迴到後方再踐踏衝散他們!”

班布爾善的這個猜測,如果面對的是三五年前的舊式明軍,那絕對是正確的。因為那時的明軍火器裝備率就是那麼低,甚至更低。

能在正面表現出如此強勁的火槍火力密集度,就說明明軍把所有火槍都集中到一側了!另外幾面的遠程威懾力形同虛設!

而且火槍不比弓箭,箭矢沉重,本身的動能攜帶率高,飛行速度慢的箭矢一樣有相當殺傷力,導致弓箭是可以曲射拋射的,弓弩手在長槍兵背後朝天放箭,可以相對靈活支援陣型的任何一個方向。

而火槍的彈丸極輕,靠質量維持的動能微乎其微,主要是靠彈丸飛行速度來維持動能,一旦彈丸速度明顯下降,火槍的殺傷力就約等於零了。欱

自古以來火槍曲射的威脅都是微乎其微,必須站到前排平射,這就導致火槍手變陣、調整輸出方向,會對原本的軍陣造成極大的混亂。

班布爾善見明軍火槍手沉不住氣、提前暴露了虛實,也就不怒反喜,衝得越發獰厲了。

正白旗精騎如同切黃油的熱餐刀一般,犀利鑽入明軍那些空心方陣的間隙,直接實施了大範圍迂迴。

隨著大軍入陣,敵我雙方犬牙交錯,班布爾善和蘇克薩哈也就失去了對麾下部隊的直接精細指揮能力,畢竟已經是敵中有我,我中有敵,大家都在打運動戰,根本無法找到自己全部的部隊,最多隻能指揮眼跟前那一群嫡系心腹。

不過清軍將領普遍不覺得這有什麼大問題,草原遊牧軍隊素來有遠比漢人軍隊更加“扁平化管理結構”的優勢,更擅長隨機應變各自為戰。

當年蒙古人就是典型,戰前說好了誰主攻誰佯攻牽制,但到了實戰戰場上,一旦發現形勢有變,原本規定佯攻的部隊能抓住更好的機會,那他們也會毫不猶豫自動轉化為主攻。而戰前規劃的主攻部隊看到友軍更適合主攻,也會立刻切換角色,乖乖打配合。

清軍的扁平化程度略遜於蒙古,但也不遑多讓,自然對眼前的形式得心應手。各部很快分散為以甲喇甚至以牛錄為單位,各自為戰。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