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為者 作品

第二百三十一章 自家事自家知

不大一會,王隊長他們也都來了,連老村長都拄著拐溜達過來:“國子,首都那邊變化大不大?”

“還成,不過馬上就要開始新一輪的建設,大夥要去的話,還是趕早。”李衛國知道,等到九零年之後,首都就飛速改變著模樣,雖然更趨向於現代化,可是卻也少了原來的味道。

老村長也頓了下柺杖:“好,等今年豐收,俺一定要再去首都看看,感受一下時代的變化。”

不愧是村裡的最高行政長官,這高度就是和村民不一樣。

在這聊了好一陣,王隊長吆喝一聲:“國子一家還得回家吃飯呢,都先散了吧。”

人群這才戀戀不捨地各回各家,小娃子們最高興,挎兜裡都裝了不少糖。

李衛國車裡還帶回來不少禮物呢,主要是給村裡的老人們,都是首都的點心,京八件啥的,對了,應該叫餑餑。

不過這會兒人多,等消停消停,叫大姐去給大夥送過去。

李小梅和李小鹿早就跑回家去了,二哥李衛軍也得到消息,又趕緊多做出來一些飯菜。

李衛國和大姐大姐夫回到自家門前,瞧著熟悉的大房子,還有鬱鬱蔥蔥的小園子,感覺格外親切。

這時候,李小鹿從園子裡跑出來,手裡還拿著兩根大黃瓜。

後面跟著美滋滋的李小梅,嘴裡還咕嘰咕嘰的,咬著青菇娘皮兒。

菇娘是當地一種小漿果,成熟之後是金黃色的,比較甜,小女孩最喜歡吃,所以叫菇娘。

另外小姑娘們也喜歡吹菇娘,在菇娘還是綠色的時候,把外皮扒下來,將裡面的漿液都擠乾淨,這樣就剩下一個圓圓的菇娘皮兒。

含在嘴裡,輕輕用牙齒一擠,菇娘裡面的氣體被擠壓出來,就會發出聲響。

咬完一次之後,順勢一吸,菇娘裡面又可以充滿空氣,然後繼續咬響兒。

李小梅在小貝貝跟前咬著菇娘,把小貝貝逗得咯咯樂,也張著小嘴要吃,她還以為是好吃的呢。

“你就長個吃心眼。”小當家戳戳小貝貝的腦門,家裡的歡聲笑語又全都回來了。

一家人團團圍坐在飯桌前,李衛國的目光逐一從家人臉上掃過:恩愛的大姐和大姐夫;憨厚的二哥和能幹的二嫂王燕;歡歡喜喜的李小梅和李小鹿;這家裡唯一的大輩兒大貴叔,最後還有特意從鹿場趕回來的大山。

大山能這麼快收到他們回來的消息,這一點叫李衛國也有點意外,因為沒人去鹿場那邊送信,更別說通電話了,連隊部都沒有電話呢。

所以李衛國猜測,大山肯定是有自己的眼線和通訊方式,否則的話,絕對不會在第一時間趕回來。

飯菜就是家常飯,煮的苞米茬子,然後用涼水反覆淘洗幾遍,喝起來涼窪窪的,十分痛快。

菜餚有醬拌黃瓜菜,自家園子裡的嫩黃瓜,用插板子插成絲,拌上新下來的大醬,最後再撒上點香菜和蔥絲,十分爽口。

另外還有燉的茄子,裡面放了撈飯的米湯,再放上幾個新土豆,吃的就是蔬菜的原汁原味。

這時候土豆剛開花不久,下面的土豆結得還小,不能薅秧子,而是要在旁邊的土裡慢慢摳,這樣的話,其它土豆還可以正常生長。

大夥呼嚕呼嚕地吃著,李小梅很快就扒拉進去一碗飯:“嘻嘻,真香,還是家裡的飯菜吃得最飽。”

最暖粗布衣,最飽家常飯,吃著習慣順口,所以還是有點道理的。

李衛國也吃了一大碗苞米茬子,感覺吃得很是痛快,一邊吃,還一邊和二哥聊著家裡這邊的情況。

李衛軍的奶牛場已經有六十多頭奶牛,在兩家的精心照顧下,產奶量一直非常穩定。

還有養雞場那邊,現在已經基本不用大姐天天在那邊照應,慢慢由林青接管,還有大拿嬸子和翠花嬸子等人幫襯。

李衛國覺得這樣挺好,他可不想大姐天天都那麼辛苦。

而且大姐性子獨立而剛強,雖然學歷不高,但是十分聰慧,只是一直沒有得到發展的機遇,所以前世才命運多舛。

如今有李衛國掌舵,大姐應該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像是養雞場,只是給大姐搭建一個起步和鍛鍊的平臺,以後一定會有更大的事業。

這同樣也包括二哥李衛軍,養奶牛隻是個起步,以後還得鍛鍊著搞企業,不然的話,二嫂王燕成了女強人,二哥心裡肯定不舒服。

四妹已經順利留學,不怎麼用李衛國操心,兩個小的還太小,慢慢成長,快樂就好。

另外就是大山了,李衛國決定,這次再和打撈隊匯合的時候,把大山也帶上,慢慢把他培養成打撈隊的核心。

雖然李衛國沒問大山,但是從大山的情形來看,估計也是行伍出身,和那些退伍兵組成的船員,應該有共同語言。

李衛國心裡慢慢規劃著,然後就看到外面噔噔噔跑來一幫小娃子,王小雪領著他們,來找李小梅和李小鹿。

李小梅她倆趕緊把碗裡飯菜扒拉乾淨,然後就跟著小夥伴出去玩兒,她們也有自己的小圈子啊。

隨後,就看到趙廣定還有趙老闆子等幾個村民都吃完飯溜達過來,李衛國一家也吃得差不多了,就和大夥一起到院子裡,一邊乘涼一邊閒聊。

人越聚越多,魯大龍和林青兩口子也過來,大夥在當院的葫蘆架下邊,用淳樸的鄉音拉呱著,李衛國覺得,這才是家鄉該有的樣子,不管你在外面經歷怎樣的風雨,獲取如何巨大的成就,回到家鄉,心靈都會變得寧靜下來。

不大一會,老村長和王隊長他們也都來了,聊聊村裡的情況。

今年大饅頭屯都集體種植了水稻,總面積兩千多畝,幾乎佔了屯子裡耕地的一半以上。

各家除了少量種植小麥和苞米穀子,夠自個家吃的,夠交公糧的,剩下的土地,都開墾成水田。

村裡的氛圍也越來越好,去年有些沒種水稻的,還瞅著有點眼紅,出現過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但是今年,這種情況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