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丁刀筆都不利 作品

036風雲際會蛟化龍(下-後)

就算給人作小弟,當個兄弟、副手,甚至一字並肩王;與淪為跟班、打手,徹底做狗,那不用說也是有截然不同的本質區別的。

雖然自己英倫三島這點兒家底被小鬍子的海獅計劃禍禍得沒剩什麼,遠不如提出“馬歇爾計劃”的後起之秀那麼財大氣粗,但是畢竟同為同文同種同信仰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總不能與兩顆核蛋炸斷了脊樑的東方島民同等待遇不是?

可惜世間萬事都不會那麼完美。

腐國加入歐洲匯率體系,意味著英鎊需要與原本的各成員國貨幣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匯率,即匯率只能在一個相對很小的範圍內波動。

首先,所謂的“各成員國”,其實最主要的就是德法,尤其是前者。

談判的結果是英鎊兌換馬克不低於1:2.7780。

這個數說高不高說低不低,比起90年英鎊兌馬克1:2.95,顯然還是留出了相當幅度的下行空間的。

只是英德兩國的經濟基本面卻有極大差別。

首先聯邦得國作為曾經直面紅色大聯盟的第一線,本來就是醜國援助的重點,所以家底不薄;等兼併了皿煮得國之後,既獲得了廉價勞動力又獲得了市場。

這兩個因素對於資本主意發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最關鍵的是,作為同文同種的得意志民族,這個勞動力和市場是由得國獨享的。

這個優勢的價值,參考列強時代的醜國要求前清“門戶開放、利益均沾”,以及大陸改開初期,港商、臺商的風光待遇便可知一二。

腐國則和高盧、意呆利等其它西歐國家類似,走出二戰之後的創傷不久,頂多處於緩慢發展的平臺期,和得國一飛沖天的勢頭完全沒得比。

因此英鎊的匯率隨著腐國的經濟狀況呈下行態勢,而馬克則隨著得國的經濟走行呈上升勢頭;

或者嚴格說來,腐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較慢,顯然跟不上得國的腳步;

二者雖然都在前進,前者卻難免被後者逐漸甩開,越拉越遠;

故而這個“固定”匯率也必然越來越趨向於脫節的結局。

而當匯率逼近原本約定的極限時,理論上固然是“所有”的成員都有責任採取行動來維繫匯率的穩定。

但是“三個和尚沒水吃”的道理大家都不陌生。

什麼事情越是說“所有人”都有責任,越是出事之後卻不知道究竟應該由誰來管——所有人都有責任也就等於所有人都沒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