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無水 作品

第六百七十二章 稅賦事

漢時的土地,在有地契的情況下,都是屬於私人所有。





自己的土地想種什麼都可以,想要買賣轉贈也可以。





當然了,有土地的話就得交稅,也就是最常見的田賦。





歷朝歷代,田賦與人頭稅,都是朝廷最為主要的收入來源。





像是明朝之所以滅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土地兼併與讀書人免稅的政策之下,原本是定額的土地逐漸轉嫁到了手中還有土地的普通農戶頭上。





農戶交不起賦稅就只能是破產,而農戶破產導致朝廷收不到賦稅,沒有賦稅自然是養不起兵馬,養不起兵馬就打不過敵人,打不過敵人當然是要滅亡了。





想要抑制土地兼併,就要將土地從名義上歸攏到皇帝的名下。





可哪怕是名義上的,也得給出足夠讓人滿意的好處來,否則的話自家的土地被名義上搶走,必然會引起巨大的動盪乃至於叛亂。





至於說給什麼好處,那自然不用多說,只要一條就足夠了,那就是免除農稅。





李雲澤的操作,跟明末士大夫們的操作差不過,只要將自己家的土地名義上奉獻給了天子,那就可以免除農稅。





當然了,李雲澤又沒瘋,自然不會搞轉嫁的事情,將別人應該繳納的份額,轉嫁到剩下的農戶頭上去,逼迫農戶破產之後造反。





漢初的時候,農稅是什一而稅,也就是十分之一的稅收。





不過文景二帝時期,為了鼓勵生產將農稅改成了三十稅一,這絕對是非常仁慈的稅收數額了。





可再仁慈也是稅收,也是要繳納糧食跟芻稿(秸稈)的。





秋收的時候,自己家裡多少都要交些稅收,可隔壁將土地投效給天子的,卻是什麼都不用交,自然是會心中有想法。





只是三十稅一的稅收太少,不足以讓所有人的農戶都原因將自己的土地在名義上投效給天子。





因為投效給天子之後,就不能買賣了。





農業時代裡,土地就是最大額的財產,這份財產不能動,那影響還是很大的。





為了儘快讓農戶們將土地投效到自己的名下,從而在源頭上斬斷土地兼併這個滅國神器的根源,李雲澤又將目光轉移到了人頭稅上。





不過當他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在清涼殿的朝會上,卻是遭到了幾乎所有朝臣的反對。





“陛下。”





身為丞相的主父偃,第一個出頭反對“先前已經為那些投效土地的農戶取消了農稅,現在若是再取消算賦口賦,那朝廷就沒有收入了。”





稅與賦是兩種不同的財政收入。





稅是指農民向國家交錢,而賦則是國家打仗時收的戰爭費。





雖然有著許多許多不同的名字,像是‘賦,租,捐,課,調,算,庸,糧,榷布,錢’等等,可歸納總結起來,也就是稅賦二字。





稅是固定收入,主要是歸於朝廷開支。





而賦是天子臨時或永久性增加的額外收入,主要歸入天子的私囊。





之前李雲澤免農稅的時候,在朝廷裡就激起了諾大的風波,這可是斷了朝廷一條極為重要的財路。





也就是李雲澤的威望與實力到了一定的程度,此時朝堂上的重臣多是其一手提拔起來的親信,尤其是那些通過科舉進入朝堂的文武,都是絕對支持李雲澤。外加他允諾將鹽鐵專營的收





入,都歸入朝廷,這才勉強壓下了反對的聲浪。





也就是這個時代的官吏們道德層次不算低,也還沒有形成利益體,對天子與百姓都還有一種責任感。





換做是宋明時期的文官集團,不是大罵皇帝,就是要讓皇帝‘溶於水’。





這個時代的官吏們,主要收入還是朝廷的俸祿,自己家族在地方上也還沒有門閥世家豪強化,利益損失還沒有那麼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