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染衣 作品

第二百五十八節 香港的眾人

    商站大廳裡,鋪設著雪白桌布的長條桌子上已經擺滿了菜餚和餐具。這裡的菜餚是“澳洲式”的――通過紫明樓的擴散,元老們所喜歡的各種現代菜餚已經漸漸在廣州地區流傳開了。香港基地的廚師是從臨高調來的,在合作社酒樓經受過培訓的。

    洪水尹看到桌子上擺著著幾大盤壽司和刺身,新鮮的生魚泛著誘人的光澤,在本時空絕對是罕見之物。儘管在臨高的元老們中間,刺身和壽司不足為奇,但是在香港這還是第一次做出來――本地以前沒有冷庫,漁船上也沒有冷凍設施,捕獲的魚鮮無法採取冷鏈保存,出於安全考慮從來不做刺身之類的生食品。再者,過去本地也很少能捕獲到適合做刺身的魚類。

    “老林,這都是你的功勞啊。”洪水尹笑著說。

    南海是太平洋黃鰭金槍魚和鰹魚的主要棲息地之一,黃鰭金槍魚在舊時空價格不菲,鰹魚是最小的金槍魚,雖然價錢比不上著名的藍鰭和黃鰭,不過在本時空依然是罕有美食。金槍魚都是深海魚,主要生活在深海區的20-50米左右的冷水層,經常潛到百米之下,因而體內含有大量脂肪和肌紅蛋白,因而呈現紅色,對於缺少紅肉的眾元老,實在是魅力難擋。

    而明代的普通漁船既沒有進入藍水的適航性,幾十米深的大網只有當初隨8145帶來的幾張――都用在北部灣漁場上了。這種尼龍拖網元老院集團也造不出來。所以一直以來駐香港的漁業支隊只能用小網捕撈,漁獲量很少,經濟價值也不高。

    林傳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決定改用釣魚法。他把一條海軍作戰部隊淘汰到漁業縱隊的拖風帆船改成了延繩釣漁船。

    這種船拖著幾公里長的纜索,纜索上掛著一(書書屋最快更新)串浮標,每個浮標垂下一根50米長的吊線,每根吊線上拴著20個鉤,這條船每個月兩次出海,只要海況不錯,總能帶回來一船相當給力的漁獲。除了金槍魚、馬鮫魚、大海鱸,還有劍魚、旗魚、大鯊魚之類稀罕物。

    試用的結果令人滿意,林傳清馬上就提交了改裝若干艘船隻為延繩釣船的報告,海軍部同意了他的要求,一方面增加蛋白質供給是大家的心願,另一方面海軍考慮需要加強南海方向的巡邏。漁船的捕魚行動等於也是一種巡邏。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