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染衣 作品

第一百六十六節 糧食和銀子

    在關寧軍的後勤補給史上,有一個現象曾經引起過趙引弓的注意,那就是關寧軍對現款的迷戀。

    作為一支擁有十幾萬軍民的武裝集團,糧食是供應中的重頭戲,但是在具體運補上,糧食折色運輸的現象屢見不鮮,有重視白銀過於重視糧食的現象。

    少運糧多運銀,最大的好處是減少運輸成本,運輸白銀比運輸同等價值的糧食要便宜得多,銀子運到之後,在當地購入糧食,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是活躍了當地的市場,刺激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但是放在關寧軍身上,這簡直就是個餿得不能再餿的做法。

    關寧軍地處苦寒的遼東,大明丟失瀋陽之後,實際保有的不過是從錦州到山海關的一系列屯堡的走廊地帶,雖然軍戶繼續種地,但是在遼東無霜期僅有不到二個月的嚴酷氣候環境下,本身的糧食自給率是非常低下的。依賴關內的糧食供應。

    在這種情況下,運去大量的白銀進行現地調達,不啻於人為製造通貨膨脹。遼東既然根本不可能供應足夠的糧食,就只能依靠從關內商人運入糧食作為補充。關內的糧食千里迢迢,跋山涉水,一路被層層盤剝的運到遼東,高額的運費和損耗都要加在糧價上。

    原本當地的貨幣存量太多,花了大本錢運入的糧食又不能滿足需要,於是關寧鎮就陷入了一種通貨膨脹之中,每石的價格高達十多兩,甚至二十多兩。

    如此高昂的價格,對當地的普通兵丁、軍戶和百姓來說都是極其沉重的價格。雖然明面上每名正兵每個月都有三四兩銀子的軍餉,實際除了少數精銳家丁親兵之外,多數人很少有按時按量領到餉銀的時候,能拿到手的銀子即使全部用來購糧也難以餬口,只能勉強維持生存而已。

    但是這種通紅膨脹對掌握著分配資源的軍將來說,卻是大發橫財的最好環境。通過貪汙軍餉和糧食銷售,關寧軍將們積聚了前輩們不敢想象的財富。

    趙引弓認為:要解決問題還得從糧食上做文章。

    “依我看,依然要運米過去。遼東一帶糧價極高,五萬石米運去,就算是三兩一石的價格買下得,賣出去至少也能翻一倍的利!交割之後,打掉費用綽綽有餘。”

    沈廷揚眼睛一亮,隨後又搖了搖頭:“哪裡容得下如此從容!且不說五萬石糧食籌措起來就需要很大的功夫,運到遼東,要找到人買入這五萬石糧食也不是件容易事――”

    即使按照六兩銀子一石的價格,這批糧食的總價就得三十萬兩,沈廷揚實在無法想象有人能掏得出這麼一筆鉅款買。

    如果零零碎碎的分批賣出,運期耽誤了可不得了――雖說這次是嘗試的興致,期限定得很寬鬆,但是時間拖得太長,保不定關寧將領會以此為藉口故意刁難來勒索額外的好處。

    “此事不難,小弟擔保有人花得起這錢來買。”趙引弓十分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