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染衣 作品

第一百一十節 發行手段

    她還記得前幾天,有牙行的老闆就走自己的貼身丫鬟--不,生活秘書的路子,向自己奉上厚禮,卑詞請託能見上“劉大人”一面。並且暗示說牙行“於公於私”都會“竭力報效”,其中意味不言自明。沒想到這裡已經在談笑風生的準備“殺豬”了!

    她忽然覺得有些害怕,這些男人,雖然高矮胖瘦各不相同,但是本質上都和自己的丈夫差不多,原來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小市民。而現在他們的言談依舊是那種平淡無奇的話語,其中卻帶著陰險殘忍的氣味。就連他們的笑容,看起來也是暗藏猙獰。

    “咱們歸納一下吧。”陳策說道,“為了讓新貨幣流通起來,我們需要有警察……”

    “這個有,很快就能大批上崗。”劉翔說。

    “稅務局。”

    “這個得等稅務總局派人來。我還不知道來得是誰呢。”

    “為什麼要稅務局?”鄭尚潔問。她在米國生活了很多年,一聽到稅務局就會不由自主的打冷顫。

    劉翔解釋道:“貨幣的信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國家是否承認它的價值。稅收是最能體現的。哪怕你發行的竹片木片,只要收稅的時候認賬,老百姓就會認可它的價值。大明寶鈔會完蛋就是因為皇帝的如意算盤打得太好了:花出去當它是真金白銀,收稅只說是廢紙--全國只有幾個鈔關才承認它是錢。”

    “法院。”

    “很快到位。”

    “米、鹽、布的投放。”

    劉翔說:“我們在廣州的其他商業渠道都是走高檔奢侈品路線的。紫誠記雖然也走日用工業品批發,但是都不沾米和鹽。倒是經銷布。潤世堂是賣藥的,也算不上生活必需品。”

    “食鹽這事有點複雜,”林佰光說,“這是專賣局的生意。”

    “食鹽問題不大,專賣局只要設立一個批發檔口就基本解決了。糧食的話,我們需要一個專門的糧棧來擔任廣州的糧食總批發工作。”鄭尚潔說,“可以叫大昌廣州分號來做。”

    大昌過去在廣州設立分號並不為糧食貿易。本質上是稅務機關駐廣州徵收珠江三角洲“合理負擔”的馬甲。徵收的糧食也大多是運往海南和臺灣的。很少在本地銷售。不過因為有這段歷史,不管是牌子、倉儲還是人員都是現成的,直接轉為糧食批發企業也不難。

    “大昌的地方稅務局角色可以取消,現在用不著這層馬甲了,稅收功能和人員剝離給稅務局,大昌以後就轉為國有商業企業。除了大昌,也可以叫山海兩路的人馬都進來開店。”鄭尚潔有心想大幹一場,早就在盤算擴大自己手下的勢力,“萬有經銷的是南北雜貨,經銷東西很雜,完全可以作為一個回籠貨幣的渠道。”

    陳策說:“這樣就差不多了。我來說說具體的發行措施。”

    他從公務包裡掏出一頁紙來,逐條解說起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