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染衣 作品

第一百四十五節 商人們的心思

    清水染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接著再看更方便。

    “咱們兌,咱們收,這都不要緊,成色高低,它總是銀子。若是百姓認,也不失為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若是百姓們不認,這也怪不到咱們頭上。”高舉說道。

    “可是這成色……”

    “成色好說,咱們的銀子也不是十足紋銀,至於老百姓的銀子,那是從來都不足色的。倒是這些進不得坩堝的錢,還得思量思量。”高舉說著拍了拍手邊的木匣子,極其精緻的原木紋細木工盒子,扁扁平平的,正是澳洲人發下來裝“錢樣”用得。

    大家自然明白高老爺說得是什麼,那便是“澳洲寶鈔”。

    寶鈔、錢票子、錢帖這種東西,對中國的商人來說並不陌生。宋金元一脈相承,都有相當成熟的紙幣發行體系,特別是南宋的紙幣發行和流通,在中國金融史上堪稱奇蹟――南宋以半壁天下支撐百年以上的貢賦和戰費,在財稅和金融手段的運用上堪稱爐火純青。到了元代,乾脆以紙幣作為基本流通貨幣。

    元代末年鈔法崩壞,紙幣極度貶值大壞,但是紙幣在民間的影響力和信用仍舊在。朱元璋當朝之後禁止銅錢流通,全面恢復使用紙幣,並未遇到太大的阻力,說到底,民間對紙幣這一事物並不陌生,朱元璋決定使用紙幣自然也和他自己當元朝百姓的經驗有關。在他看來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大明寶鈔是沒有準備金的――這不算太大的問題,紙幣以政府的威權作為保證,只要能確保紙幣被市場接受流通起來。同時將貶值的速度和幅度保持在一定程度之內也不是不可接受的。要知道整個民國時代,中華大地上流通過各種紙幣上百種,大多談不上有準備金,幣值也沒有多穩定,照樣流通了不少年頭。

    然而大明寶鈔誕生的時代,明政府即無有效的基層行政能力,又不像晚清民國那樣農村受到市場經濟的全面滲透。而朱元璋對寶鈔的錯誤認識又使得官府把紙幣看作“無中生有”的斂財手段,朱元璋一次性賞賜給朱棣30萬貫的超大面額鈔票表明了其對紙幣政策的無知,大量濫印鈔票造成了極度通貨膨脹不說,官府對自己發行的“法定通貨”採取歧視性的政策。除了在全國有限的幾個鈔關上之外,都無法用它來交稅。這種古怪的政策等於在發行方自己宣告不信任所發行鈔票的價值――這在貨幣發行上大概也算絕無僅有的了。

    自我歧視加上毫無節制的濫發鈔票,使得大明寶鈔在市場上不斷貶值和萎縮,最後不得不退出流通市場,除了留下一個“巧立名目,與民爭利”惡名之外,一點正面的東西都沒留下。雖然有些文人筆記中宣稱大明寶鈔是被不信任紙幣的商賈“罷市”在短時間內打倒的,實際上它還是勉勉強強的流通到了正德年間,雖然到這個時候它的價值和流通範圍已經微不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