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染衣 作品

第九節 交通問題

    由於事先在各地都作了準備,在珠三角挺進的時候,部隊沿途幾乎不需要聯勤補給,一是彈藥消耗極少,二是部隊所需的糧食、食鹽乃至燒柴,聯勤已經在各地作了安排。由大昌組織人員,將各地徵收的“合理負擔”和萬盛租棧收取的租米運到交通節點,由部隊出具三聯單領取。大昌還按照聯勤的要求,就地組織婦女做飯,做熟後澆上鹽水拌合,用葦葉竹葉包成飯糰後交給過路部隊。

    水運部隊領取飯糰之後,配上隨身攜帶的幹蘿蔔絲、鹹菜之類的速食品即可以在船上邊前進邊吃飯。雖然熱量和蛋白質供應稍嫌不足,但是在船上幾乎沒什麼運動,也無需太多的熱量。

    那些沿著驛路前進的部隊,按照相同的方法沿路補給。但是這種現地調達在西江、北江流域過了三水之後就無法運用了――因為廣州戰役的時候伏波軍基本只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活動,在西北部最遠只抵達了三水。因而在三水以西和以北的地區,沒有建立起合理負擔制度,萬盛租棧在這一地區也沒有可供收租的土地。

    元老院在這些地區沒有“聯絡員”,影響力也不如珠三角地區大。想要得到有序充分的伙食供應就必須依靠聯勤的補給了。

    為此,聯勤利用船隻運載量大的優勢,不但每個水運連隊都按照輕三重二的標準儲備了攜行彈藥,軍糧方面除了每個士兵隨身攜帶的兩日份“應急口糧”外,各連的大行李都攜帶了十日份的“攜行口糧”。

    “相比之下,沿著道路行進的部隊補給就比較成問題。”洪璜楠說道,“按照我們的編制,每個連隊在大行李中應該攜帶6日份的攜行口糧。但是由於我們長期缺編騾馬和運輸車輛,實際只能將攜行口糧交給士兵個人攜帶,不但大大增加了他們的負重,而且受限於體力問題,口糧的內容也只能做簡化,因而這些口糧不包含任何肉類和豆製品,乾菜的數量也很少,只能保證熱量和礦物質供應。”

    “也就是說,沿著驛路挺進的部隊,他們最多隻有八天的持續作戰時間。”席亞洲說。

    “理論上是這樣。”洪璜楠說,“不過部隊開始沿途靠繳獲和臨時的徵發來補充,持續作戰的時間能更長些。但是無法預估這樣的補給效率。完全看運氣――運氣好,走一路吃一路;運氣差,飢一天飽一天,搞不好連著幾天都沒得吃,直接斷糧。”

    過兵的時候,沿途的老百姓總得傾向是逃避。特別是那些對元老院、伏波軍瞭解甚少的地區。逃走的時候人們會盡可能的帶走財物和糧食,不能帶走的也會設法埋藏起來。遇不到人自然無法買糧食;部隊過路都很匆忙,也不可能從容的進行搜索。除了在城鎮能弄到糧食之外,鄉村地區完全無法保證現地調達。所以洪璜楠要在一些陸地交通節點設立兵站。

    他在牆壁上的地圖上解說著目前已經開通和計劃開通的各個兵站和相關的補給線路。席亞洲看得很仔細,他評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