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染衣 作品

第七十九節 整訓

    善後局裡,今天的局董們來的倒是齊全。就算本人不到,也打發了個清客師爺之類的人物來“代表”。駱陽明一看這陣勢就明白了:又要談錢的事了。

    現在正是春季,農村青黃不接的時候,夏糧尚未登場,秋賦更是遙不可及。這城裡的開銷自然就落到了商賈們的頭上。這位解元老又是個好大喜功的,進城不過一個月,已經連著下了十幾個“文件”,要推行什麼“澳洲新政”。

    要推行“新政”,少不得得有人有錢。原有的衙役大多留用著,只是改了名頭,又招募了不少新人,編了各種各樣的“隊”。什麼“治安隊”、“偵緝隊”、“宣傳隊”、“勞工隊”……

    如今城裡城外各類“當髡差的”的就有好幾百人――要在過去倒也不算什麼,衙門裡的用的“白身”也比這個多,不過以往就是正身衙役一年的役錢也只有幾鬥米幾百文錢,全靠他們各自“搵食”,澳洲人不承認灰色收入,但是工錢卻是要足額給的:只要“吃公家飯”的,每人每月發給工食米200“標準斤”,這個數字不算多,維持一家溫飽基本算是夠了。比起過去大明基本不發工資的做法來說,算是相當先進了,這也是澳洲人要求公職人員“廉潔”的基本底氣。

    這麼一來,僅僅梧州市政府的財政要供養的人員開銷每個月就是個龐大的數字了。還有好幾千雖然不用養家卻得吃飯的俘虜和難民。

    除了養人,還有各種修復的工程,每一樁都要錢糧。一開始解首長攤派下來的錢糧,便以飛快的速度消耗著――為此本局的局董也多次向解邇仁訴說,要求“削減開支”。

    沒料想解邇仁卻完全不以為意,反而把去關說的售後局坐辦喬老爺說了一通。

    “……錢糧是花出去了,可是用的都是正道上。這錢糧出去了,百姓得了,又花銷出來,不是活躍了市場嗎?你們商人天天說:‘開門經商也無生意’,百姓有了錢,自然就有生意了,受益的還不是商人嗎?”

    這套歪論,喬老爺實在是無言以對,不過“節約”二字顯然是提不得了。

    既然解首長不肯“節流”,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開源”了。善後局最近沒少為各種工程籌款的事扯皮打嘴仗。

    這幾天,善後局裡正商議著兩座浮橋的重修工作。這兩件事是解首長特別看重的,所以善後局裡的諸公們也特別看重,每日都在局裡議事,如何籌措修復的錢糧。

    技術上,修復浮橋沒什麼難度可言:鐵鏈子雖說被打斷,但是兩端都還系在兩岸的鐵柱上,順著鐵鏈,勞工隊已經把沉在江水中的鐵鏈從江水裡拉了出來,缺少的部分,城裡有鐵匠也有生鐵,只要有錢,就可以開爐打造。重新接上就好了。

    讓局委們和負責修橋的工匠們撓頭的是沒有船。桂江浮橋需要56艘船舟,蒼龍浮橋是嶺南最長的浮橋,需要142只船。而且這些船都必須是舟寬三米以上的較大船隻,不能用小艇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