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染衣 作品

第九十九節 衛勤工作

    清水染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個看起來很完美的體制在執行中因為專業人員和藥材的短缺,實際上運作的很差。

    之前元老院的歷次戰爭中,戰鬥持續時間一般不長,總體傷亡較少。採用集中大多數衛生資源突擊式解決,效果一般都不差――除了某些嚴重外傷和感染之外,救治成活率很高。

    海南島治安戰期間,部隊遭遇的大多是小股土匪,不但兵力少,素質低,武器也很低劣,伏波軍一般佔有絕對優勢,戰鬥傷亡極少,對衛勤的需求更小。

    如今的情況卻大不相同,西江沿岸的治安戰,敵人數量多,裝備不差,大多對地形民情十分熟悉。相形之下,治安戰中承擔了大部分日常性任務的國民軍又往往訓練不足,裝備低劣

    因為許多部隊是從降軍改編的,作戰意志較差,打起仗來傷亡就比伏波軍大得多了。一次戰鬥之後,需要處理後送的傷員往往超過部隊的處置能力。

    剿匪戰鬥大多是以連/中隊為單位展開的,一個營/大隊展開的作戰範圍可能大到數平方公里,戰場往往是在山地和丘陵間,在前線負傷的士兵,要克服很大的困難才能抵達營衛生站。

    “……即使到了他們也得不到什麼救治,”林默天悶悶不樂的說,“我下部隊去看過,營衛生站只能算是包紮所,衛生員的醫療箱裡沒什麼能用的東西,他們也只會基本清創和包紮,勉強能做簡單的骨折固定,稍微複雜一些的創口就處理不了。有的地方傷員連飲用水都供應不上……”

    從包紮所轉移到野戰醫院,先要爬山越嶺,然後才能換船。期間的顛簸轉運,重傷員根本支撐不下來。而每個轉運環節都要經過長時間的等待,很多原本還有救的傷員在等待中傷勢惡化最後死掉了。

    士兵自己的總結就是大致上是“能走就能活”“上擔架必死”。林默天不得不承認,這些話基本上正確。

    長距離的緩慢的後送,往往讓重傷員飽受折磨後死去,所以很多時候,連隊給重傷員“補刀”的傳統做法又死灰復燃。看似是長痛不如短痛的“仁慈”,實際上對士氣的打擊極大。

    “我也知道,以我們的條件能做得事情實在不多。特別是重傷員……我自己就是外科大夫,以我們的條件,現在常見的大型開放型撕裂傷口、臟器受損的貫穿傷……能救過來幾個我自己最清楚,送不送的也就那麼回事。不過現在這局面實在太難看了……”

    “你就別太自責了――元老院的醫療水平是什麼樣別人不知道,咱們衛生口的還不清楚嗎?”劉三也點著了一支雪茄,“17世紀能建立隨軍醫療隊的能有幾家?有就不錯了!別忘記19世紀中期的普奧戰爭,幾萬大軍只有六個軍醫!這先進性都是對比出來的。”

    “你說的是,但是……”林默天還是有些放不下。在野戰醫院工作的日子對他的刺激太深了。知道情況怎麼樣和實際是兩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