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染衣 作品

第三百一十八節 融資(二十三)

    開荒並不是一件容易事,不管周圍和他的小夥伴們如何宣傳湄公河三角洲的土地的豐饒,現實就是17世紀這裡大部分地區還是一片荒蕪的熱帶叢莽。

    已開發的田地當然有,但是數量是有限的。這片水真臘故地從15世紀起就有明人遷往居住墾殖,但是真正的大開發要到明清鼎革之際大量的明朝遺民移民湧入以後。

    眼下熟地自然是有的,但是這些熟地的面積和產量比之元老院的期望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這就牽扯到農資的投入和開荒兩大問題。

    農資且不去說,周圍沒怎麼指望――天地會能派些技術員就算不錯了,化肥農藥這些農資,一直都是優先極少數的農委會的直屬示範農場用,除非在南圻能佔據到條件優越的熟地來設立直屬農場,否則這一塊就不用考慮了。

    在沒有機械輔助的年代,開荒的成本很高,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和畜力。一家一戶開荒,縱然家裡有三四個壯勞力,開上十幾畝荒地都需要用十多年。期間的艱辛程度可想而知。

    “雜草叢生是常態……最大的問題……草根……”

    “咱們沒有大規模除草能力……”

    “還除草,那些樹根你沒有大馬力拖拉機試試看。”

    “要開荒必須使用機械,至少是蒸汽機械……”

    “三十年兩代人,不上機械不用牛也就開荒17畝的樣子……”

    “鄭成功開發臺灣也要搞三金一牛呢……”

    “前期只能搶奪熟地……”

    “熟地,那地方能有多少熟地?”

    “俘虜本來準備弄去峴港的蓬苗金礦帶淘金的,現在看只能先當農奴使用了……”

    “呵呵,你知道當初開發基隆,開荒死了多少奴隸?”

    ……

    各種困難一擺,最終形成的結論是:1.要開荒,就要提高“現代”技術的支持程度,換句話說,就是要更多的錢。2.既然經濟目標讓位於政治目標,那麼以物產輸出為盈利考核就不適合了,應該把焦點放在盡最大可能安置災民上,利益償返重點則放在“殖民地土地所有權”上。

    然而第二點提出來後,大家又紛紛沉默――這土地政策到現在還沒有個結果,真是幹啥都不方便。

    “各位!本土的土地政策其實也在醞釀!”周圍說了這句,就轉頭朝劉翔那一群人示意。劉翔見了,也點了點頭肯定了周圍的說法。

    土地政策目前正在臨高積極的“討論”中,其實不論是劉翔還是周圍,對這次討論能出什麼結論並不抱太大的希望。

    雖說土地問題在元老院大會上討論只有過兩三次。但是在執委會和後來的政務院召集的內部會議上,前後已經進行了差不多十幾次。各方爭議很大。

    總得來說,唯一能保證多數通過的是土地國有這個基本政策。在土地國有這個大前提下該怎麼操作,舊土地所有者如何確權,新得土地如何分配,如何徵稅,如何流轉……幾乎每一個細節都有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