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染衣 作品

第六節 合作伙伴

    在廣東擴大蠶桑業和絲織業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一件事了。

    廣東是亞熱帶氣候,水熱光照條件遠好於江南。江南地區即使在現代也只飼養春秋兩蠶,珠三角卻能飼養五季。養蠶繅絲的基礎條件非常好。舊時空裡,從康熙年間開始,粵絲生產受外貿刺激不斷增加,到了清末,廣州出口的生絲一度全部由珠三角地區生產。綢緞織造業也有了很大的規模。

    但是,從郭逸的廣州站歷年收集的情報資料看,本時空的珠三角雖有蠶桑生產,有絲綢織造,但是無論規模還是質量,在整個外絲出口上只是一個小角色。在這裡推廣新式絲業大有可為。

    珠三角一告平定,在天地會的安排下,李么兒就帶著自己的親授門徒沈蘇和幾個芳草地蠶桑職業班的畢業生,一起到了廣州。

    李么兒在杭州的一年多時間裡,先後收了十幾個女孩子當學生學習蠶桑。以這批學生為基礎,在鳳凰山莊又搞了一個蠶桑講習所。她離開杭州之後,這個講習所就由芙蓉代為主持。而她把王四孃家的兩個女兒帶去了臨高,送進了芳草地的蠶桑職業班學習。

    沈杭沈蘇兩姐妹在學業上進步很快,加之每次出差李么兒都要帶著她們。姐妹二人年紀雖小,卻儼然是農委會蠶桑方面的主要技術人員了。

    然而到了廣州不多久,就遇到了鼠疫,白白被困了幾個月,好不容易鼠疫消退,才得以開始著手蠶桑推廣。

    李么兒的推廣方案就是仿效當年費達生在吳江開弦弓村設立推廣所的做法,找一個有一定蠶桑養殖和加工基礎的地區,設立示範蠶場和繅絲作坊,逐步推廣新蠶種、新技術,提高生絲質量。這種做法需要的人力物力較少,比較穩妥。

    到哪裡去找元老院的“開弦弓”呢。李么兒在廣州和熟悉本地情況的元老、歸化民多次商談,最終選定了香山縣的南沙村。

    傳統的廣東蠶桑業,多集中在順德、東莞、香山一帶。李么兒經過一番篩選,選中了香山縣。

    香山縣在明代剛剛淤積成陸,開發度還比較低,屬於“下縣”。相對人口密度和土地價格也低。發展空間大,它距離廣州不遠,又有珠江水道聯繫,交通便利。作為廣州特別市的重點治理區,安全性有相當的保證。

    另外,香山縣南沙村有一間頗具規模的絲坊主人對元老院“態度積極”,也是她最終選擇這裡的原因之一。

    李么兒帶著自己的推廣班子和北煒派給她負責護衛的一個國民軍警備班來到南沙村,和陳宣談起“合作”的事宜,立刻就獲得了陳宣的積極響應。李么兒又參觀了豐生和織坊,覺得這裡的基礎條件還不錯,附近也有不少蠶桑戶。當下決定在這裡開辦推廣所。

    既已確定了地址,李么兒便寫信回廣州,立刻在南沙操辦起來。又是改建廠房,又是訂購設備,忙得不亦樂乎。

    然而她很快就發現,這位“積極分子”實在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