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山客 作品

第486章 王允

    在封建社會的中國,常常以宗親、世家等稱謂來形容一個大家族。

    這些家族,是由一個個最小的家庭單元構成。

    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在同代人中會推選出來一個或者能力出眾、或者品格超群、或者能夠代表整個家族大部分人的利益,來作為家族領袖,稱之為家主。

    所以說,許多人套用嫡系子弟為家主的模式,在一些大家族上面其實並不適用。至少在王允家族中並不適用。

    反倒是在一些地方小宗族中,會經常沿用長房長子的模式繼承家主之位。

    其實說到底,問題還是出在家族的規模大不大?人多不多、以及族內人才的儲備量上。

    一些地方上的小宗族,一代人中能有一個做官的人就已經很不錯了,而且他們的家族族人的聚集地多聚集在一村、一鄉。

    家族禮法的約束力比較強,與之相對應的就是論資排輩的情況十分的嚴重。

    正所謂上行下效,嫡長子繼承是連皇家都使用的方法,這些地方上的小門小戶自然而然的便學習了起來。

    真要是論起歷史淵源,還要追溯到周朝的分封制。

    但是有一說一,那些小門小戶有哪些是真的能追溯到周朝時期的?促使家族繼承模式的形成還是上行下效,對著上面有樣學樣。

    而那些正兒八經的豪門世家,因為族中人才多,出來做官的人多,族人滿天下跑。雖說族地是固定不便的。但有好多族人都跟著自己那一支的人才出來做事。在各地開枝散葉。

    所以宗族禮法對他們的約束反倒是少了許多。

    當然,這裡面也有家族大了,內部勢力制衡的原因。如果一個家族只有一個聲音,那麼自然是一家獨大。

    但大家族一般都比較重視教育,族學什麼的一般都會搞一搞,這麼一搞,就算是給了那些貧苦族人一條上升通道。人才嘩嘩往外面冒。

    這樣一來,反倒是形成了類似周朝分封制演變的一個效果,一開始家族嫡系還能震得住場子,族中培養出的人才也四處開枝散葉。彷彿被分封出去的諸侯,拱衛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