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仨人 作品

第621章 前沿(二)

    黃修遠之所以對3067研究所如此關注,並不是因為該項目對於人類戰鬥力的提升。

    很多人都沒有察覺到,這個項目的根本意義。

    無論是納米內骨骼、納米內皮層,都是黃修遠提出的項目,儘管他沒有親自參與具體的研究,但大體方向還是由他來把握。

    這個項目的深層次意義,在於太空。

    具體而言,就是為了讓人類可以在失重環境下,保持長期的生活。

    為什麼人類無法長期在外太空生活?其中的核心限制因素,就是低重力環境。

    人類的生存環境,是藍星地面,身體也和藍星環境相適應。

    而外太空的低重力環境,會引起太空綜合徵,包括骨質疏鬆、血管粥化、肌肉退化之類。

    這些太空病,一般會在8~12個月的太空生活後,逐步顯像出來,嚴重可能造成致命傷害。

    哪怕採用離心機鍛鍊法和專門的飲食調控,太空生活時長,也不宜超過15個月的極限。

    雖然宇航員返回藍星後,可以通過科學的鍛鍊和飲食,逐步恢復身體健康,但一旦在太空生活的時間,超過了最大限度,可能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傷。

    因此中華航天局設定的宇航員太空工作期限,分為專業宇航員最長9個月,非專業宇航員最長6個月。

    比如之前上去月球的程存武,單次最長只能在外太空工作6個月,而且回到藍星後,休息調整時間,也不得低於6個月。

    在探索宇宙的初期,宇航員絕大部分都是專業,或者半專業人員組成。

    但是到了中後期,必然需要考慮普通人上外太空的事情,如果還是現在的宇航員培養模式,那效率就真的太低了。

    因此太空人類生存學應運而生。

    比起毫無頭緒的人工重力技術,或者工程量超大的離心力擬重力技術,或者是基因進化技術,黃修遠更加看重另一個技術——液壓擬重力技術。

    這是他思來想去,覺得是目前唯一可以實現的太空生存技術。

    他打算利用液壓力,來代替重力,模擬藍星重力作用在人體的效果。

    那要如何實現這個技術方案呢?

    首先水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壓縮的,如果要增強液壓力,肯定要需要大量的水或者其他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