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仨人 作品

第695章 調研

    這一次虛擬會議的主題,主要是關於生物技術的研討會。

    在場眾人都是聯邦的頂尖生物學家、基因學家、醫學家之類。

    黃修遠率先發言:“各位,這些天我們都考察過許多生化實驗室,我先說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邊說,一邊調出他的調研報告,發送過在場的所有人。

    黃修遠繼續說道:“聯邦的生物技術,雖然日新月異,但我們仍然面臨非常多挑戰和難題。”

    “人類要徹底走出藍星的舒適區,進入宇宙大航海時代,必須面臨的眾多問題中,我認為人類本身的問題,非常的重要。”

    航天生物學的高級研究員張興國點了點頭:

    “黃院士的觀點我認同,如果人類可以快速適應外太空的惡劣環境,其實我們可以更加快速的進行星際移民,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顧忌這顧忌那。”

    “可是快速的適應外太空,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我估計人類至少需要花費500~1萬年時間,才可以進化出適應外太空失重狀態的身體。”另一個基因學家搖搖頭說道。

    黃修遠對此沒有直接反駁,人類的進化速度確實太慢了,因此太空移民的前期,就必須發展藍星環境模擬技術,例如人造重力技術。

    但他並沒有放棄生物路線,黃修遠接著說道:“我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

    說完他將一部分數據,投影在會議室中間:“這就是我的想法。”

    眾人聚精會神瀏覽起來。

    不一會,一眾研究員和學者們,交頭接耳的小聲討論起來,顯然他們對於黃修遠這個想法,產生了一些想法。

    這也是黃修遠召開虛擬會議的原因,只有將問題拿出來討論,大家通過交流,說不定可以碰撞出一些靈感來。

    不然都閉門造車,不進行交流討論,技術如何發展。

    黃修遠的方案,其實是一種另類的基因進化路線,即顧全了一部分的基因純粹理念;又考慮到人類進化的方向。

    不過這個方案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這就需要在場眾人的補充。

    討論開了頭後,眾人也放下其他分歧,開始考慮如何實現這種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