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仨人 作品

第736章 應對

    黃修遠點了點頭:“如果我們建設類戴森球結構,那觀察技術和我們差不多的文明,肯定會在相應的時間中,觀測到太陽表面的異常。”

    顯然這並不是一個好消息,對於人類文明而言,太陽就是太陽系的核心,富集了太陽系絕大多數的物質和能源。

    如果不能建設類戴森結構,就意味著人類文明被束縛住了手腳,無法全面開發太陽系。

    另一個院士補充道:“其實按照我們當前的發展,暫時還沒有需要戴森結構的時候,更何況要建設戴森結構,需要的物質數量,也不是當前技術可以解決的。”

    “如果可以研究出,大量製造反物質的技術,我們未必需要戴森結構。”於院士提醒道。

    會議陸陸續續進行了一個多星期,黃修遠也參與了好幾次。

    終於在11月8日,聯邦初步確定了一個處理方案。

    第一,是組建一個專門的宇宙情報局,負責蒐集太陽系周邊星域的情報。

    第二,建設一批新的天文望遠鏡,計劃在2020年之前,在藍星的公轉軌道上,佈置5臺高精度的天文望遠鏡。

    第三,設立宇宙觀察技術研究項目,專門研究更好的技術,讓聯邦利用更準確的監測太陽系周邊。

    第四,建立宇宙戰略研究辦公室,專門研究如何應對其他文明,無論是隱藏自身,還是戰略威懾的方向之類,都需要形成完整的體系。

    第五,暫時對於公眾保密,避免引起社會恐慌。

    第六,儘快想辦法掩蓋人類在外太空痕跡,包括當年nasa向宇宙發射的太空廣播探測器之類,都要儘快回收,或者關閉。

    至於現在的大型空間站之類,實際上被觀察到的概率不大。

    但是聯邦並沒有掉以輕心,仍然緊急出臺了一份“太空應急管理條例”,規定航天器表面,必須進行吸波處理,儘可能減少反射光波和電磁波。

    只要進行這些處理,當前人類在外太空的人造物規模,還沒有太過於龐大,從其他恆星系觀測太陽系,發現人類活動跡象的可能性,會被降低到最小。

    而戴森球之類的巨構,就暫時不要想了。

    聯邦科學部的戰略安排上,更加傾向於反物質技術,來實現能源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