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仨人 作品

第744章 異常

    距離火星15號探測器,下鑽任務已經過去了兩個星期,鑽頭也早就打到了810米的極限深度。

    對於鑽探過程中,採集到的岩石樣本分析,到沒有什麼超出意料之外的發現。

    但那436~454米之間的地下暗河,卻給科學界帶來非常新發現。

    在這個小生態圈中,目前一共發現了5種多細胞生物、24種微生物。

    其中的5種多細胞生物,包括一開始發現的“火星蝌蚪魚”,其他4種分別是“熱泉褐藻”、“紅水母”、“透明水螅”、“吸石蟲”。

    這些多細胞生物,和二十幾種微生物,共同組成這個小生態圈。

    其中的熱泉褐藻,可以利用地熱能和水體中的礦物質進行生長,在該生態圈中,承擔著生產者的生態位。

    吸石蟲,形態類似於珊瑚,本身是動物,但屬於自養型動物,在該生態系統中,屬於也生產者的生態位。

    紅水母則以吸石蟲的幼體為食物,透明水螅則吃熱泉褐藻為生,佔據初級消費者的生態位。

    最後的火星蝌蚪魚,則以紅水母、吸石蟲幼體、透明水螅為食物,是該生態系統中的頂級消費者。

    那些微生物則承擔著分解者的生態位。

    不過熒惑真菌似乎不太適應這種環境,並沒有在該生態系統中,發現熒惑真菌的存在。

    其實在也在意料之中,在一系列研究中,封閉的液態水環境中,熒惑真菌是不會繁殖的。

    也就是說,熒惑真菌並不喜歡海洋環境,它們喜歡的環境,是相對溼潤的地表,但不能太過於溼潤。

    在以往的上百次火星地表勘測中,聯邦的科學家們發現,熒惑真菌的生存區域,往往是在地面的溝壑、山溝、斷裂谷地等區域。

    它們通常隱藏在地表到地下35~58米的區域,等到夏季的中午,最陽光最猛烈的時候,就冒出菌絲進行光合作用。

    沒有錯,熒惑真菌本身是有類似於葉綠體的細胞器的,這也是它們存在的手段之一。

    熒惑真菌的繁殖,就是每年夏季,通常都是在中午陽光猛烈的時候,一邊利用菌絲紮根地下深處,吸收地下深處的地下水;一邊在地表,長出黃褐色的菌毯,進行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