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225章,左右逢源的印度

    如同1957年12月的航天發射,6月22日這天,美國在太平洋的巴布亞新幾內亞、堪培拉監聽站也輕鬆探測到了六分儀-1號衛星從自己頭頂呼嘯而過。



    最先探測到中國航天發射的是沖繩監聽站,這裡的雷達和無線電測向系統都畫出了長征-2號火箭的軌跡。顯而易見的事實是,這一次中國發射的火箭應該比前兩次更大,因為雷達發射信號強得多,掉落在東海的第二級火箭位置也和上次不一樣。



    當衛星飛到巴布亞新幾內亞監聽站時,美國已經分析出了中國衛星的飛行軌跡:軌道傾角89度,軌道高1080公里,運行軌道超級圓,幾乎不帶偏心率。這真的是一枚極軌衛星!



    太原航天發射/測控中心。



    美國人在忙著研究中國的衛星,太原中心以及四個地面跟蹤-注入站也在忙著測控自己的衛星。



    多普勒頻移系統是根據接收到的信號頻率,與理論上衛星發射機的頻率對比,看頻率是變高了還是變低了,變化量是多少,然後計算出關鍵數據。當然,六分儀-1號發射機本身的發射頻率是按某個規律不斷細微變化,接收端得知道衛星的發射頻率變化規律。



    如果發射頻率變化規律掌握沒問題,精確時間+軌道參數+頻移,三個參數就能給艦船定位了。



    導航衛星發射上天,軌道總會和原先的估計軌道有一些誤差。衛星導航系統能提供準確定位的前提,是得先掌握衛星的準確軌道參數。從發射後110分鐘起,四個地面跟蹤站對衛星進行了第一次位置測量,24小時之後,衛星軌道又重新掠過中國上空,四個衛星地面跟蹤站又能進行兩輪測量。



    如果在蘇聯和東德也能建跟蹤站就好了,校準衛星所花的時間能減少一半。



    跟蹤站記錄衛星的軌道數據,連同時間修正量傳送到計算中心。計算中心根據各跟蹤站送來的數據,計算出每顆衛星未來16小時內在偶數分鐘開始時刻的位置,經編碼後送往注入站,對衛星進行數據注入,洗掉衛星原來的老數據,修正時間-位置關聯。



    是挺麻煩的一件事情,唐華、錢學森從平遙回到北京,又過了好多天,計算中心和跟蹤站還在不停忙碌著。反正六分儀-1是測試星,雖然發射上天的這顆衛星功能是全的,入軌正常,所有設備自檢也正常,但首先的用途是測試。



    “唐部長,六分儀-1號今天可以用來定位了!”



    “什麼?”唐華看看日曆,今天7月3號,發射上天才12天。



    “嗯,重慶艦的地面端在衛星掠過本區域的時候接收到了定位信號,”王希季說,“然後地面端算出了一個座標。重慶艦是在配合測試,他是知道本艦的座標的。兩個座標一對比,差得不太多。”



    唐華:“差得不太多是差多少?”



    “一千一百五十米。”



    唐華:……



    “然後同一時間,大連岸上的一臺地面端也開機做了一次定位試驗,算出了一個座標,誤差是1330米。就是在內蒙做測試的總參部隊測得的數據誤差比較大,有3700米。”



    唐華:“內蒙的測試點,我估計可能是海拔修正不太正確。大連的地面端和重慶艦等於都是在海平面附近,就是說不存在海拔誤差,這倆的誤差可能都源自於衛星軌道參數的測量誤差。”



    王希季:“那我們的地面跟蹤站就繼續跟蹤測量和修正吧。”



    ……



    休斯頓。



    六分儀-1號在天上隨時都在發送無線電信號,不但中國這邊能收到信號,美國也能。



    “頭兒,中國衛星在同時使用兩個頻段,”一名技術人員報告,“第一個頻段是155正負5兆赫茲,這在廣交會中國發布地面端時的說明書上也寫了;第二個頻段是410正負10兆赫茲,中國人從沒有公佈過,但是衛星確實一直在這個頻段對外輻射能量。”



    休·德賴登聽了技術人員的彙報,把頭轉向理查德·克什納:“和子午儀的頻段設置一樣,對嗎?”



    理查德·克什納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衛星試驗室主任、子午儀系統的設計師,他一攤手,“我們和中國人想到一塊了,一個低頻段的電波,定位精度較低,用來滿足商業用戶的需求;一個高頻段的電波,定位精度較高,用來服務於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