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三章,當量不小於10萬噸!

    潘自力和尼赫魯會談之後,中印兩國交換意見、討論細節的節奏加快了。



    這是兩國總理會談前的必要步驟,兩個總理不可能各自帶著兩張白紙進會場,那樣效率太低,幾天幾夜都討論不出最後結果,中間還容易打架。凡是有誠意的會談,雙方都會事先通氣,大方向定得差不多了,總理見面討論其中一兩條仍有爭議的地方,或是一些細節問題。



    至於開會地點,確定也不費什麼周折,就選在波蘭港口城市格但斯克。



    ——中印格但斯克條約?但澤條約?



    對印自衛反擊戰之前,印度身上曾經套著如下光環:



    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人(雖然口號是抄1955年萬隆會議總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正在籌備召開第一屆不結盟國家領導人會議;



    蘇聯稱讚印度是“正在向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巨人”;



    美國稱讚印度是“西方民主自由的櫥窗”,這是艾森豪威爾上個月剛剛貼的標籤;



    至於尼赫魯本人,之前被譽為反對殖民主義、反對帝國主義的代表人物。



    現在,印度身上光環的變化情況是:



    因為和美國簽訂的軍貿和軍事合作協議太過赤裸裸(美國提出的條件比蘇聯苛刻多了),印度現在到底算不算搞不結盟運動存疑;



    蘇聯不說印度正在走社會主義道路了,先是批評了印度的擴張主義,現在批評印度與美國關係曖昧,質問印度是不是想做帝國主義的代理人;



    美國……美國很專一,對印度的評價沒有發生變化。



    尼赫魯本人,在不結盟運動的籌備國家眼裡,他仍然是反對殖民主義、反對帝國主義的代表人物,就是戰鬥力太差了。



    ……



    戰鬥力太差的證據是由《紐約時報》披露的。



    時隔大半個月,喬納森特工終於和報社談攏了價錢,把他拍攝的幾十張照片賣給了紐約時報。紐約時報很快就用一整個版面刊登這些照片,並且刊載喬納森自己寫的文章《中印戰爭:印度後方交通樞紐的毀滅》。



    “這裡各位看到的,是中印戰爭中,印度的一條公路和鐵路。它位於印度西里古裡附近,由於印度向東部補給和增援都要通過這片狹窄區域,因此它又被叫做‘西里古裡走廊’。”



    “由於茶葉收購業務受阻,我在印度漫無目的地巡遊時,恰好看到了這一幕。”



    “據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印軍軍官說,中國飛機進入印度領空,在距離公路約25公里的地方發射了數十枚導彈。這些導彈裝有電視攝像頭,能自動識別和跟蹤地面的目標,讓導彈飛行25公里後準確命中和摧毀卡車大小的物體。”



    “這一遠射程的武器使得印度軍隊部署在公路和鐵路沿線的防空炮陣地完全失效,在公路上擁堵的車輛成為導彈的靶子。”



    “印度軍官還透漏了一個消息:在中印戰爭爆發4天后,印度即失去了制空權,中國飛機借道緬甸,湧入印度東部上空,完全擊潰了在這裡守護領空的印軍戰鬥機,從此整個印度東部只有高射炮能夠威脅中國飛機,而中國人只要願意,他們的導彈可以逐個摧毀這些高射炮。”



    “許多人對六年前中美的臺灣海峽衝突記憶猶新。在那場戰役中,中國空軍只使用了一小部分導彈,大部分的對地攻擊是由炸彈、火箭彈和機炮完成的。在六年之後,我們發現中國已習慣於在空地打擊中使用制導武器,並將它作為致勝的秘訣。”



    “我們看到的是印度後方交通樞紐的毀滅,但在這些畫面的背後,我們可以獲得的信息是:這場戰爭對印度毫無必要,因為印度從一開始就沒有多少勝算。”



    ……



    喬納森的圖文讓美國和歐洲普通人的目光終於從核軍備競賽、美蘇爭霸轉移到了喜馬拉雅山南麓。



    剛剛從英國統治下獨立的印度,和一個神秘的東方紅色國家,在沒有多少存在感的高原山地打了一仗,結果竟然打得如此慘烈?



    老百姓看熱鬧,高層看門道。幾天之後,參議院和眾議院都有議員提出疑問:總統先生,您上個月大筆一揮,向印度提供了10億美元的發展貸款,印度,還得上嗎?



    艾森豪威爾的回答是:印度四億多人口,一人掏2.5美元就還得上了,小事情。



    但議員還是不放心,印度東部的駐軍近乎全部毀滅,如果中國繼續進攻,印度滅國、經濟一蹶不振,那貸款能不能還上就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