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十五章,神蹟即將出現




    彭敏:“還可以稍快一點,63年秋季就可以通車了。”



    “青藏高原的凍土帶鐵路修築技術,我們工程學部研究之後,制定了幾個方案,”黃文熙說,“我本人呢,最看好的也是‘直線前進’方案,建旱橋,用橋墩把鐵路支起來,讓大部分的鐵路與凍土隔離開,相互不影響。”



    剛才心臟支架的討論提到的“直線前進”一說,被黃文熙活學活用了。



    馮叔瑜:“也就是說,在永久凍土帶,我們連續不斷地修橋,直接跨過去。這成本太高了,一條青藏鐵路,那豈不是到處都是橋。”



    “考慮到以後的維護成本,建橋方案其實比其他兩個備選方案都要節省……”



    唐華聽著鐵路和建築工程學部的幾位委員在討論。



    “黃委員,馮委員超長隧道超長橋樑這些,恐怕現在我們最優先的是西南地區的幾條鐵路。”



    唐華說,“現在國家最需要的是渝漢鐵路,從重慶到武漢。其次是昆明-南寧-廣州的鐵路,其中南寧到昆明的路段技術難度比較高。再次是貴陽過柳州最後到達南寧的鐵路。青藏鐵路……怎麼說呢,也是很重要的,但國家建設最需要的是把西部和東部地區聯繫起來。”



    這都是技術難度比較高的。至於蘇北鐵路系統、天保(天津-保定)鐵路這些,難點不在工程技術,就不在會上說了。



    黃文熙:“渝漢鐵路的特點是需要大量橋樑大量隧道,其中的技術難點是特大橋和超長隧道。南昆和黔桂鐵路呢,既有橋樑隧道的需求,還要克服喀斯特地形的難題。這喀斯特地形的地下洞穴和地下水侵蝕太厲害了。”



    馮叔瑜:“西南地區地震頻繁,在斷裂帶修築鐵路還要考慮更多的地質問題。”



    “黃老,”唐華朝黃汲清招招手,“西南地質構造總數據庫,您這幾年忙得怎麼樣了?”



    “沒幾年,從建軍油田勘探完成之後做的,滿打滿算才兩年,”黃汲清說,“西南地質總庫啊,還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你們在決定鐵路線路勘測的時候我肯定能整理出來。”



    唐華:“那李部長呢?”



    “老李啊,嘿,他在弄全國地質總庫,西南地區除外。”



    ……



    “我看看,丁穎丁老今年又缺席會議了。”唐華每年例行想念一次這位雜交水稻的先行者。



    “唐院長,”戴松恩說,“丁老現在在北京,不過是被運到北京來做治病的。”



    “哦?這麼嚴重?”



    “他去年底到今年初,在雲貴高原勘測考察當地水稻種植情況和稻種亞種,長時間在茅草房住,甚至露營,得了重感冒,開始他就只吃吃藥,後來病就嚴重了,3月份到廣州住院,不太行,乾脆把他送到北京來治療。”



    ……



    協和醫院。



    “丁老,您今年可是七十三了,”唐華走進病房,“去年前年我都說過可以讓學生和青年研究院去做野外工作,您在實驗基地裡不是更好麼。”



    “1919年,我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學習,那時候中國的農業技術很落後,日本也很落後,可日本在努力發展新稻種,高產的、耐寒的、耐旱的,很多嘗試,雖然大多都失敗了,可他們還是在不斷嘗試。”



    丁穎在病床上半躺著,回憶年輕時的事情。



    “那時候我就想,日本是一個工業化的國家,他們這麼重視農業技術,重視水稻稻種的改良,為什麼呢?應該是為了讓農業支撐工業的發展,用比較少的人口,比較少的土地,就能養活大量的工人,這樣國家的工業化程度才可以提高。”



    “雜交水稻,是很有希望增加農業產量的一條路子,農村工作部鄧部長特別關心這件事,唐院長您也直覺覺得這條路能走,那我們就全力以赴地走下去了。”



    唐華:“丁老,雜交水稻的研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是客觀規律,我和鄧部長都沒有催您。”



    “但時間畢竟也過去五年了嘛,”丁穎說,“五年,也該出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