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三十五章,1961年1月11日

    “上次來平遙是長征-2首射,上上次來平遙,是長征-1首射。從57年到59年到61年,我們基本上……20個月推出一種新火箭。”



    1961年1月11日。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中國航天隊伍再一次向平遙集中,聶帥、唐華、錢學森三人下火車後在隊伍的最前,任新民、黃煒祿、屠守鍔三人扎堆,似乎還在討論長征-3的技術細節;楊家溪、姚桐斌和那個德國師傅丟勒在一撮,說衛星的事。



    可惜錢翼和王希季沒來,這兩人在蘇聯出差。



    “唐華,兩年推出一款新火箭這個記錄是不能持續的,前幾年主要是長征-1和長征-2都不算太複雜,屬於中小型運載火箭,長征-3就複雜多了。”錢學森說。



    唐華:“不過接下來的火箭也不能算全新火箭。長征-3的兩種捆綁型,其中一種低軌衛星,一種同步衛星,兩者的相似度有80%。”



    錢學森:“所以長征-3K4和長征-4K4會在一年之內依次出現。但我說的是長征-5和長征-6,這兩種火箭和長-3、長-4比差別可就大了。”



    唐華和錢學森對聊,聶帥回頭也加入談話:



    “唐華,12月28日我們東風-5的試射意義可不小。三天前,1月8號,蘇聯同志才總算把R-16的第三枚樣彈成功發射出去,也是高彈道,飛行了4400公里。所以,中蘇兩國裡面,是我們最先發射了全推力全狀態的、可實戰部署的彈道導彈。”



    “哎呀,說起來還真是這樣。這應該歸功於我們的航天和導彈生產體系,生產和檢測流程的可靠性極高,五個月的時間都可以追平然後反超一點點。”唐華聽聶帥這麼一說,也發現確實很有成就感。



    聶帥:“現在上午10點,發射窗口是今天晚上8點,今天一氣呵成,然後回家過年。”



    趕在1.11小光節把火箭打出去,拎幾斤平遙牛肉回家……1月下旬是國家計委1960年的經濟統計數據出來,得開會分析了。在火車站唐華還特意瞅了瞅周圍,至少平遙縣城和附近鄉村是沒有問題的,縣城肉鋪在開張,居民和附近村民面色正常。



    ……



    1961年的1月11日好像出現了新裝備扎堆露面的現象。上海江南造船廠,一艘前所未有的巨大艦影已在船塢成型,今天是下水的日子。



    59型巡洋艦首艦“江蘇”號,1959年3月鋪設龍骨,經過1年零10個月的船臺建造,今天出船塢。在出塢之後,大約還要經過18個月的舾裝工序,然後出海試航。



    萬噸巡洋艦可不是那麼好造的,船臺週期近兩年、之後還要1年半的時間舾裝。



    但是,“江蘇”號的船臺週期其實沒有56型驅逐艦首艦那麼長,那是中國第一次製造現代化驅逐艦,蘇聯專家、工程師再在船廠手把手教江南人造船,這第一步走得著實不容易。



    “江蘇”號開工的時候,江南造船廠拿著下發的圖紙,也有過一陣子發矇和手抖的時期。是,我們造了近四千噸的驅逐艦,又造了改進放大版的5000噸級58型驅逐艦,可這一下就跳到萬噸去了啊。



    “我知道,你們從未造過萬噸的軍艦,因此,哪怕圖紙是經過反覆核實驗算的、哪怕艦用材料都是你們以前使用和組裝過的,心裡仍然感到不踏實,”牧野茂說,“但是,你們未造過萬噸軍艦,我造過,而且造過四艘。”



    牧野茂這時候成了造船廠工人、工程師們的心理疏導師和軍心穩定器。



    “你們一方面要重視59型巡洋艦的建造規範,摸清建造技術,另一方面也要打破心理的障礙,它其實也只是一艘軍艦而已。”



    1月11日上午,船塢注水開始。到下午,船塢內水位逐漸與船塢外平齊,閘門打開,拖船將“江蘇”號緩緩拖離船塢,拖到附近的舾裝碼頭。



    “如果唐華部長也在現場,會不會也對我們說‘不要太緊張,這次出塢下水,只要船不沉就是勝利’?”牧野茂對程旺說。



    程旺:“……牧野先生,其實我剛才心裡一直就是這麼想的。”



    ……



    “江蘇”號的舾裝計劃,重點是在1961年底安裝四面相控陣、CIC中心、主控計算機及軟件,這一大套系統上艦,就意味著“江蘇”號的核心武備到位,本星球最強水面信息節點、最強單艦防空作戰能力,以及最強連續投射火力,三項紀錄就要被59型巡洋艦暫時奪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