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十三章,船舶工業的一五

    上海滬東造船廠。



    唐華到滬東造船廠的這天也是滬東造船廠這個名字使用的最後一天。從明天——1953年1月7日開始,滬東造船廠更名為滬東中華造船廠。



    更名是因為滬東造船廠和中華造船廠(上海大中華造船機器廠)合併。



    滬東廠的歷史可上溯到洋務運動時期的賚賜洋行,1928年開設馬勒機器造船廠,涉足造船業務。日據時期,日本在對英宣戰後吞掉了英國馬勒名下的馬勒機器造船廠,改名為“三井造船所”,成為日本在華的重要兵工廠之一。



    中華造船廠原名大中華造船機器廠,1926年成立,民國時期曾建造中國國內第一艘破冰船“天行”號,不過此後就沒什麼亮點了。



    在本來的歷史上,滬東造船廠和中華造船廠一直並存到20世紀末,才合併為一家。



    唐華讓兩個造船廠提前四十多年合併,是要重整上海造船工業。現在滬東和中華兩個造船廠都特別拉胯,技術人才和造船硬件都無法滿足要求,合併起來能發展得更快。



    滬東造船廠或者說馬勒機器造船廠在日本投降後被英國人馬勒重新拿回,但馬勒放棄了上海的業務,轉到香港發展去了,馬勒廠在解放前就由船廠工人在自治運營。解放後不久朝鮮戰爭爆發,都直接開打了,對在華英國資產就不客氣了,直接沒收,成為國營滬東造船廠。2



    上海大中華造船機器廠不是外資,沒有洋人撐腰,45-49年不但沒發展還倒退了。廠主楊俊生經營得很艱難,解放後楊俊生就主動拜會上海市軍管會的領導,希望國家接管工廠,所以中華造船廠是比滬東更早歸於國營旗下的。



    馬勒廠/滬東廠的廠房條件較好,但專注於修船。中華廠以前的業務是主造新船的,但民國最後那幾年衰退得太厲害。



    兩廠合併,技術人員和工程師合在一起,就能很快整合出一個能滿足護衛艦建造的團隊來。再磨鍊兩年的話,應該可在現成的原型基礎上建造改進的護衛艦。



    船舶工業局局長程旺去年就見過了,但中華廠的老廠主楊俊生,唐華還是第一次見到。



    “楊公您好。”唐華與這位船舶實業家握手。



    “是廠長,廠長。唐部長還是叫我楊廠長吧。”



    楊俊生曾任江南造船廠廠長,被排擠出來之後自籌資金開設大中華造船機器廠,在造船業界兢兢業業半輩子,無論聲望還是專業能力都無可挑剔,所以滬東和中華合併之後,第一任廠長還是楊俊生。1



    ……



    “大連和上海是今後造船業的兩大基地,基地之下是大型支柱性船廠,目前已有的和規劃中的重點船廠有五個:武漢造船廠、上海江南廠、上海滬東中華、大連一廠和大連二廠。”



    船舶工業局的上海造船規劃會議。



    唐華在說上海造船企業的一五規劃之前,船舶工業局的全國規劃得先概括一下。



    “未來5到10年的規劃,武漢造船廠的重點方向是潛艇和特種船舶;上海江南廠、上海滬東中華的重點是水面艦、軍輔船和民船;大連一廠和二廠要等待蘇聯移交旅大基地,完成移交之後,大連一廠重點是水面艦和民船,大連二廠的重點是特種潛艇和特種船舶。這裡說的水面艦,指的是500噸以上的軍艦。500噸以下的小艇,在頭5年我們的重點船廠可以承擔一部分設計建造工作,但之後應該逐漸將這塊業務移交給次一級的中小型船廠。”



    “造船廠的配套廠家,大連一廠和二廠依託於哈爾濱鍋爐廠和哈爾濱蒸汽渦輪廠、富拉爾基特鋼、鞍鋼和撫順鋼鐵、哈爾濱儀表廠、吉林和瀋陽電纜廠、哈爾濱軸承廠,這些廠的背後是東北工業區。武漢造船廠和上海的兩個造船廠依託於長江工業區,就目前而言,長江工業區的重工業體系不如東北完備,現在可以確定的現成廠家集中在儀表、電纜兩個方面。重型裝備方面有正在規劃建設的武鋼,好在這一個廠包含了普通船用鋼和特種船用鋼,未來甚至還會囊括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此外上海柴油機廠正在進行技術改造,按照一五計劃目前的草案,上柴的改造升級差不多和新建的武鋼同步完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