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三百二十五章 老子以後叫李鶴齡

    “徐閣老,你的意思是說,朕在某些事上……是過於苛責?”

    朱祐樘似乎是找到了認同一般,用誠懇的口吻問詢徐溥。

    徐溥道:“陛下,近年來華夏大地的地動並不多,連上天都知我大明王朝正迎盛世,若僅僅以目前京師一點小動而令君臣不安,令百姓不安,實在有違聖主治國之道,如今四海昇平,百姓更期冀的是能在聖君明主的恩德下自立自強,陛下當不必為一點小事而煩憂,救災之事,臣等自當竭盡所能,讓百姓不受其苦。”

    說了半天,都是一些套話。

    別說是皇帝,恐怕就連在場的大臣聽了,都覺得耳朵能起繭子。

    但不得不說,徐溥的話卻好像非常管用,皇帝之前難以釋懷的暗淡臉色,瞬間有所好轉,就好像皇帝的心結被人打開。

    “嗯。”朱祐樘居然還感同身受一般點點頭。

    很多大臣聽了徐溥的“馬屁話“,登時覺得徐溥很高明。

    感情是你老徐看出來,皇帝其實並不想以此來直接把李廣扳倒,或者皇帝也心存僥倖,覺得地動跟李廣修亭子的事關聯不大,再或者是覺得張延齡是推算出了地動時間故意去“坑害”李廣,總之皇帝不想拿這兩天的京師地震直接把李廣拍死就是了。

    你才有這番“慷慨陳詞”,既安慰了皇帝那受傷的心靈,又保證了我們大臣的利益——

    那就是不讓張延齡那王八蛋回京師來繼續禍害我們!

    要不怎麼說你老徐能當首輔呢?

    “可是……”

    朱祐樘頓了頓,突然話鋒一轉道,“若如今上天已有警示,朕仍舊無動於衷,不將萬歲山上的毓秀亭拆除,反而繼續修建……是否非要逆天意而為?”

    一番話,又說出皇帝心中的矛盾和糾結。

    一邊心存僥倖覺得兩件事沒有聯繫,卻又怕兩件事本就是密不可分,上天都警告你了,你還死不悔改,下一次上天可就不會給你來客氣的。

    徐溥沉聲道:“此事陛下當問主持修建毓秀亭之人,看他的意見如何,陛下再做取捨也不遲。”

    “哦?’

    朱祐樘也是一怔。

    徐溥的意思,是讓他去問問李廣的意見。

    其實有心人也能聽出來,這是徐溥推諉和轉嫁矛盾的方法,顯然徐溥自己,包括背後的文臣,也不想在毓秀亭的事上過多糾結。

    若是建議皇帝把亭子拆了,以後是沒有地震了,皇帝也不會感激這些大臣的“直諫”,長久之後還會怨恨大臣干涉皇宮中事;若拆了亭子再發地震,那建議拆亭子更是令建言者無地自容。

    至於建議不拆……

    回頭不發生地震則好,若真發生,誰建言死都不足以贖罪。

    徐溥這算是一推六二五,事不關己,管你皇帝作何取捨呢,反正我代表文臣也是好話說盡,剩下就靠皇帝您自己的領悟力。

    朱祐樘又沉默半晌之後道:“有關賑災事項,繼續吧……”

    這意思是,有關毓秀亭的事,探討到此告一段落,他可能是真的想回去問過李廣之後,再做定奪。

    ……

    ……

    就在朝議進行時。

    此時皇宮裡煉丹房裡的李廣,也如熱鍋上的螞蟻。

    這兩天皇帝就沒召見過他,更令他寢食難安,最重要的是他曾信誓旦旦跟皇帝說,京師一定不會發生地動,本來就覺得很不靠譜的事,地動這種事,很多人一輩子都遇不上一次,你張延齡居然說地動就地動……你不會把自己當老天爺吧?

    可事情就是這麼玄妙,居然張延齡剛走,地震他就來了?!

    玩我呢?

    “李天師,陛下召見群臣,在朝議上就提到了是否要拆毓秀亭的事,您看……”

    李廣怎麼說也是宮裡的大紅人,消息也是靈通。

    那邊朝議還沒結束,這邊李廣已經收到風聲了,明顯是朝議時來去的司禮監中人把消息傳遞出來的。

    “那大臣們怎麼說?”李廣很緊張,衝過去就抓著說話的小太監,面色帶著兇惡,好像要吃人的樣子。

    小太監顯得很木訥,根本不知該如何回答。

    現在也只是傳出風,說是皇帝在朝議時提到了這件事,但商議的結果暫時還沒有傳出風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