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10章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葉淇還是不想搭理張延齡,這算是什麼問題,跟今天探討的問題有關嗎?

    不過既然是皇帝讓張延齡問的,他也就耐著性子,用高傲的語氣道:“這自然是承蒙當今聖上勤政愛民,幾年之間大明朝得皇天庇佑,風調雨順,百姓衣食飯飽,各地的稅賦自然就能徵繳上來。”

    在場大臣,包括朱祐樘在內,聽了葉淇的話,心下都是表示贊同的。

    在葉淇之前,戶部的稅賦經常徵收不上來,一旦鬧點什麼蝗災水災旱災的,朝廷連賑災的糧款都要臨時去籌措。

    現在就不一樣,這幾年以白昂和劉大夏監督黃河河工,河堤在弘治八年年中相繼修繕完工,弘治八年二月,孝宗親命敕建黃河神祠,賜匾額“昭應”。

    這可是弘治中興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

    在皇帝和眾大臣看來,戶部尚書葉淇功不可沒,這可是大明朝管理戶部一等一的能臣,這幾年朱祐樘對葉淇的信任也是與日俱增。

    張延齡冷笑道:“葉尚書說得可真是義正言辭,可為何以在下聽來,卻是因為戶部在這幾年於地方徵繳稅賦時,一再增加耗羨有關?本來不過是三分不到的耗羨,如今憑白增加到三成有餘,大明府庫是充盈,卻得益於攤派給百姓的苛捐雜稅,百姓早已怨聲載道!”

    “啊?”

    當張延齡說出這番話來,在場最驚訝的要數朱祐樘。

    在大明朝,官府徵收賦稅是要鑄成五十兩的官銀運送京師,因為民間銀子的成色不同,在鑄造官銀時難免會有損耗。

    所以要增加“耗羨”。

    即規定徵收一兩銀子,增加多少額外的部分。

    官稅是定額,但有了耗羨這東西,地方可操控的餘地就大了,在國庫缺糧或是地方官員缺錢的時候,就會從耗羨做文章。

    別的大臣其實早就知道有這麼回事,但因為戶部現在缺糧缺錢,增加耗羨這種事既能增加府庫收入,又能令地方官員有油水增加主觀能動性,大臣們知道了這件事自然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耗羨是明清兩朝的陋習,到明朝中葉已愈發嚴重。

    朱祐樘一直以體察民心著稱,卻不知在這件事上,成了欺上瞞下的受害者,當皇帝的居然對這件事絲毫不知情。

    他還一直在納悶,為何他登基之後,官稅比例並未上調,可大明朝的府庫收入卻一年比一年多?

    之前他一直把此事歸功於葉淇辦事有方,現在才知道原來另有隱情。

    葉淇聽了之後大驚道:“建昌伯,你可不要信口開河。”

    這次換成是張延齡不搭理葉淇,張延齡轉而對朱祐樘行禮道:“若陛下不信,可派人到民間查訪,便知臣是否虛言。”

    葉淇感覺到後背都在冒冷汗。

    他沒料到,大明朝廷上下保持默契恪守了幾年的秘密,居然會被不起眼的外戚給揭破,他怎麼都想不明白,張延齡是如何得知這些細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