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233章 跟我混,有肉吃

    張延齡帶兵進駐虎峪口,馬上跟高山衛駐地高陽縣試圖取得聯繫,讓其往這邊調運糧食物資等。

    但發出消息兩天,高陽縣沒有絲毫消息傳回。

    既不奉令,也不違令,就當是不知有這麼個事,張延齡派出去的人也都沒回來,也可以認為這群人在半途被韃靼人劫殺,消息沒傳回到陽高縣內。

    “事態不好,今天派出去巡查的騎兵,都很狼狽回來,昨日裡還能出城十里……現在出關城二三里絕對就被人給打回來,韃靼人下一步就要攻關城了。”

    張永叫苦不迭。

    他還沒跟張延齡提糧草和物資不足的事情。

    張延齡道:“現在鎮守虎峪口,若實在不行,帶兵往陽高縣去也就罷了。”

    張永臉上帶著“你很天真”的神色,道:“建昌伯,您還真是第一次帶兵,兩天前您不走,現在還想進陽高縣?晚了!連同城內的將士,估計都要一起送葬。”

    他的悲觀情緒,影響了周圍的將士。

    不過也不全都是壞消息。

    至少城內駐守的官兵,包括張延齡帶來的兩千京營人馬,現在想當逃兵都沒處跑。

    想跑?

    至少前路後路都給你們堵上。

    ……

    ……

    張延齡跟王守仁秘密開會一天。

    基本達成一個共識。

    需要主動求變。

    要打一場遭遇戰,免得被韃靼人徹底困死在虎峪口。

    如今韃靼人只是攻下白羊口,往虎峪口調兵還不算很多,未對虎峪口形成合圍,若真形成合圍的話,一場大戰下來,想取勝可能連一成的機會都不到。

    而制定出兵的時間,也就在當晚。

    畢竟糧草和物資也有不足的地方,若再不出手,相當於慢性自殺。

    與此同時。

    京師,皇宮,乾清宮。

    朱祐樘在日落時召見內閣四位大臣,以及兵部尚書馬文升五人,同時在場的還有司禮監的幾名太監。

    因為此時朱祐樘也得到了張延齡進駐虎峪口的消息,朱祐樘很著急要派人前去增援。

    “……消息是一天之前發出來的,宣府未敢有任何耽擱,直接將消息傳到京師,由老朽親啟之後轉交給陛下,說的是建昌伯在兩日前的深夜帶兵進入到虎峪口,隨即在虎峪口周邊,有不下五千的韃靼人馬聚集,似有攻取虎峪口之意……”

    司禮監掌印太監李榮親自來做事情的陳述。

    等李榮把事說完,朱祐樘已經迫不及待道:“幾位卿家,你們任何該如何增援虎峪口?”

    徐溥沒說什麼,馬文升也沒說什麼,以至於乾清宮內顯得很安靜。

    “你們不會是覺得,應該由建昌伯自行去組織應戰,朕什麼事都不做吧?”朱祐樘發現沒有回答他問題的大臣。

    感覺到這群人大概是想讓張延齡去死,目標必然是不作為。

    劉健道:“建昌伯在抵達宣府之後,明知從宣府通往大同的官道上,韃靼騎兵在襲擾,甚至連白羊口都失陷,應該有所戒備,或是有全盤計劃……而不是貿然行軍至虎峪口,被韃靼人逼停,才想要作戰求援,如此一來可能損失的……就不止虎峪口一方的人馬。”

    果然如朱祐樘所預料。

    朱祐樘心想,這群人早就看延齡不順眼,有此機會讓延齡冒險去死,他們巴不得,即便能有好的解決良策,估計他們也會選擇沉默。

    或許是平時張延齡在朝堂上一直跟眾大臣爭,再加上張延齡不斷強調他跟文臣之間的矛盾,使得現在朱祐樘發現文官提不出好建議時,便覺得文官是在針對張延齡。

    這也是張延齡長期跟文官相鬥,不斷攻心的結果。

    朱祐樘顯然也開始“誤入歧途”。

    其實是文官不想救張延齡嗎?

    也不完全是。

    根本是沒有好的辦法。

    “馬部堂,你有何看法?”朱祐樘沒法從四位內閣大臣身上得到想要的方略,只能求助於馬文升。

    馬文升作為兵部尚書,在治理兵部方面還是卓有成效的,之前有關西北的軍事安排也算得當,朱祐樘對他很看好。

    馬文升道:“其實在老臣今日往皇宮之前,兵部收到陽高縣內的消息,說是陽高縣周圍有韃靼人盤踞,之前幾次試圖跟虎峪口的建昌伯取得聯繫,都未能奏效,或許……韃靼已著手要跟建昌伯一戰,以打擊我大明邊軍的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