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讀小牧童 作品

第369章 二年7月14日 晴 休整三日再做定奪

    “張大人,您還是了不得的。”

    宋北雲跟老張在閒暇時站在工坊一個腳手架上,看著前方的煙囪,兩人眼裡都是極致的享受。

    “雖在朝堂上說不上話,可到底老夫也是一部尚書。”老丈捻著鬍子:“有生之年能觀盛世,便是老夫的夙願。不過往後還需宋大人多多辛苦,老夫能做的也只是好風憑藉力祝你上青天了。”

    “嗨……尚書大人您這也太謙虛了,您哪是憑藉力啊,您這是給我搭了一座通天塔。”

    宋北雲不無感慨的看著前方,短短半年時間,這裡已經成了這般規模,絕非他一個人能辦到的,張尚書的功勞最少有七成,一部尚書的職權擺在那裡,他動手批人批地,朝中大佬也不會為難他,而如今他更是憑藉著那副黃金標尺,開始在全國推廣米制的精準單位。對於糧食、酒業、織造業等等行業來說,新的標尺就代表新的標準,小門小戶不能再短斤缺兩了,高門大戶也可以避免浪費。

    商人是嗅覺最靈敏的一群人,他們首先響應了這個制度,接著民間也逐漸開始使用雙軌制,也就是尺寸丈的度量單位和米分釐的度量單位進行混用。

    而官方的米糧店卻已經開始使用立方米的這個概念來度量糧食了,新的稱制要比以前更加精準也更加容易掌握。

    戶部這段時間也跟著一起進行新糧制的推廣,相比較以前的鬥制來說,相差並不會很大,但如果量大的話,新的度量標準會讓農民得比以往多半成左右的錢銀。

    農民更喜歡用新制,這就讓那些仍然用舊制的糧販子不得不更換新制。

    總體來說新制的誕生可以說是讓大宋的規範化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用張大人的話來說就是“那些人不懂,度量衡才是國家的基石”。

    “走吧,張大人,去參觀一下新的紡織機。”

    “走。”

    兩人來到水力紡織機的車間中,裡頭有三種不同型號的紡織機正在運轉著,還有數十個年輕人蹲在那裡仔細觀察著每一臺紡織機的運轉情況。

    水車將動力通過旋杆推送到了這裡,再加上金屬齒輪的力矩轉換,新的紡織機從原理上雖然跟老的差不多,但效率卻是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一臺機器一天的產能是一個最最熟練的紡工產能的近百倍。

    “這裡要點名表揚一下這幾個年輕人。”宋北雲指著那一堆或蹲或趴的年輕人:“他們用很短的時間不眠不休的觀察改進,將老式的機器改造成現在的模樣,未來如果沒有意外,在九月前大宋第一個毛紡廠就要成立了。”

    “好啊。”張尚書撫掌大笑,抬腿就要走進去:“待我去瞧瞧。”

    “等等。”宋北雲從旁邊取下兩個用油紙包著的口罩遞給張尚書:“這個需要戴上。”

    尚書大人點點頭,照著宋北雲的樣子戴上了口罩便走了進去,雖然有些氣悶,但從工坊裡那些漫天飄飛著的絮狀物可以看出,不戴是要有麻煩的。

    “我大宋以人為本,以後紡織廠、煤礦、石棉礦開工之前都會有專門的安全員進行崗前培訓。”宋北雲戴上了一個布鞋套,帶著張尚書走了進去:“大家,來歡迎工部尚書大人視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