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賀蘭 作品

第121章 三脈五輪

    收拾完飯桌,挽夜司包括傅老在內的眾人,聊起了今日進宮的事情。

    一大早的時候,司禮監的掌印大太監葉少卿便親自來到十字大街,通過獨特的暗號聯絡上了荊老大,說是事態緊急,太后召見!

    正巧馮千御的天香玄丹距離上貢日期整整提前了一個月,索性帶著小七一道,將玄丹呈送太后。

    葉公公帶著四人一路去了皇城,在武英殿見到了端康太后。

    近些日,京城風雲變色,暗流湧動,不僅蜀山劍派破天荒的在金陵設立劍閣,而且與慶王朱允聰來往頻繁……

    朝中亦有不少大臣藉著各種名目出入慶王府,更有神風營諸多將領,公然拜會!

    令人不禁揣度這位藩王進京的真實目的,恐非祭拜太祖這麼簡單……

    蘇閣老更是直言此等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全然沒有把朝廷和太祖遺訓放在眼裡。

    北伐之戰勢在必行,可攘外必先安內稅務道理,太后豈能不懂。

    隨著慶王進京,朝野上下一片譁然,人心浮動,若不及早處置,收復北川府將遙遙無期!

    北府司的繡衣衛,一部分被調往山海關,另外大部分都在嚴密監視與慶王接觸甚密的朝臣。

    光是六部尚書,就有四位拜謁了朱允聰……

    也難怪大明會有如此亂像,當年太祖龍馭賓天之前,曾經將自己的親兄弟從蜀地召回,密談了一宿。

    第二日,包括當年的內閣首輔,如今的禮部尚書嚴九齡以及多半朝臣上表,請奏冊立慶王朱允聰為大明繼承人。

    結果引來以李溢謙為首的太后一黨厲聲駁斥,結果是神仙打架,一地雞毛,各說各的理……

    總之一句話,誰做皇帝都成,就是朱允聰不行。

    歸根結底,還是太祖皇帝后宮單薄,子嗣不旺。

    太子英年早逝,幾個年幼的小皇子接二連三的不是掉進水塘,就是得了怪病夭折,弄得太祖皇帝膝下竟無一子可以繼承大寶。

    至於那位慶王,雖說對大明有創世之功,幾乎打下了大半個江山,可動輒屠城和坑殺降卒的暴虐殘忍,天下聞之色變。

    定鼎江山的江北一戰,朱允聰居然活埋了十萬降兵,眉頭都不鄒一下。

    最後還將屍坑上栽滿梧桐,建起亭臺樓閣,打造了一座佔地近百畝的精美別院。

    可想而知,這樣嗜殺變態的人做了皇帝,大明百姓還能有什麼好日子……

    但這位人屠對屬下確是恩施並重,極為眷顧。

    陣亡將士不僅有重金撫卹,家人也被安置到京城,一生衣食無憂。

    因此,慶王在軍中威望甚高,差不多到了一呼百應的地步。

    在廟堂,朱允聰依舊是恩澤廣佈,大明朝堂有哪兒個大人沒有受過他的恩惠,金銀也好,升官也罷。

    當然,前朝降臣除外……

    滿懷榮登九五之尊寶座的慶王,最後卻失望地接到一道聖旨。

    永居川蜀,沒有旨意終生不得入京!

    同時,另一道旨意震驚朝野!

    寧王幼子朱熙鈺過繼於皇后,立為東宮太子,百年之後,李氏垂簾監國,待皇帝行冠禮後還政於朝……

    就這樣,慶王朱允聰遠赴川蜀,六歲的天熙皇帝登基,太后李氏垂簾。

    至於先帝駕崩後,慶王為什麼沒有造反奪位,也是太后一手策劃。

    早在神武十一年,也就是呂長歡出生那一年,當時的皇后李婉兒便提醒太祖,要及早將兵權收回,以防不測。

    可算計如日中天的慶王談何容易,足足用了快二十年的時間,才將其羽翼逐個剪除,牢牢控制了三大營的人馬。

    想造反,也得有本錢,彼時的大明朝,已經被太后緊緊握在手裡,再不走,等待自己的只有死路一條。

    年近六旬的朱允聰在川蜀也不閒著,據說三子一女都拜入了蜀山劍派門下,長子還做了神劍司命的入室弟子。

    倘若慶王只是在廟堂興風作浪,太后自然有的是辦法對付他,可如今蜀山的大劍師們摻和進來,可就另外一說了!

    太后對於當年江北之戰記憶猶新,本領通天的這些修行者,居然一人一劍斬敵將頭顱上百顆,搞得大虞軍隊頃刻間群龍無首,這才一戰定鼎大明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