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 作品

第641章 緬北格局

 1958年,克欽族依據《滾弄協議》和1947年的聯邦憲法,自決脫離聯邦。

 老緬政府自然不會同意,雙方開始激烈的武裝衝突。

 在最初的克欽軍中,有很多就是101突擊隊的老兵,這也讓美國同克欽的關係更加親密。

 第四股比較強勢的外部勢力,那就是緬共背後所矗立的蘇盟。

 要知道,克欽地區一直是緬共所統率部隊的活躍範圍,不多說。

 此外還有多個層次低一些的外部勢力,也在時時刻刻影響著克欽地區。

 譬如正在走下坡路的,建國後躲到緬北地區的ktm潰兵部隊。

 五十年代有數據統計,緬北地區大約有將近兩萬潰兵。三十年過去,這些人逐漸融入當地,可畢竟還有一部分人與臺北有著不同程度的聯繫,因此,臺北在當地的地方勢力中,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力。

 又譬如印度。

 印度從尼赫魯時期就開始做著大國夢,常年不醒的那種。近些年來,印度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滲透,一直在加劇,緬北地區自然也不會放過。

 還有老緬的鄰居泰國等等……

 多股外部勢力交錯,註定克欽地區很難平靜。

 如果盧燦只是一位純粹的商人,他可以不去考慮這些外部因素,但是別忘了,龍肯軍寨及龍肯翡翠礦區、邁歪金礦,這三個地方,駐紮著一支向心力較強的武裝衛隊。

 這支衛隊的整理實力,在老緬,已經可以排進前五或第六的位置。

 盧燦對這支武裝衛隊,有著很大影響力。

 這就意味著,盧燦一旦同意與布朗森會面,很容易被其他勢力解讀為“結盟”,從而失去龍肯軍寨一貫對外宣稱的“不參與政事”的中立立場。

 順便說說,緬北地區內部的山頭林立——除開老緬部隊,地方勢力中首推緬共部隊,總人數三萬出頭,勢力比較分散,他們的活動範圍,從南撣邦、北撣邦、佤邦到實皆省、克欽幫。

 其次是克欽聯合軍,這裡說的是聯合軍,而不是克欽軍一支部隊。

 克欽軍成立於1962年,創立者為“早家三兄弟”。老大早丹,曾經擔任101突擊隊的連隊長,有著豐富的山林作戰經驗。

 早家三兄弟拉桿子之後,很快拉來“外資”,隊伍越來越雄壯,六十年代末,他們的總兵力一度高達兩萬五千人,分為五個旅,鼎盛時期可以和緬共部隊抗衡。

 好景不長,1975年,克欽軍內訌,早丹三兄弟三人全被打死。

 執掌克欽軍103旅的布朗森,趁機上位,並拉攏106旅,繼承克欽軍近半的資產。

 早丹的堂弟早邁帶走102旅,號稱“克欽自衛軍”。

 104旅和105旅,則選擇成為地方民團,佔山為王。

 現在的克欽聯合軍,是將這五個旅打包算一起,大約一萬五千人。

 緬北地區其他地方勢力還有:南撣邦聯合軍,大約一萬人;佤邦聯合軍,約一萬人;北撣邦軍,大約八千人;果敢同盟軍,也就是羅興漢掌控的部隊,大約八千人;巴奧民族軍,約六千人……

 此外,還有大小不一,不計其數地方民團……

 布朗森的會面要求,突如其來,盧燦一時間難以抉擇,扭頭問道,“潘哥……他什麼意思?說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