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 作品

第972章 蒂姆之請

    第972章蒂姆之請

    從清中後期以來,隨著江南和滬海的經濟崛起,海派文化在中國文化體系中的份量越來越重,民國時期,一度與京派文化分庭抗禮。

    建國後幾十年,海派文化有所衰弱,原因很複雜,大致可羅列為“分流”和“壓制”兩種。分流是指海派文化流向香江、臺北甚至海外,壓制嘛......更好理解,畢竟京師才是文化正朔。

    海派文化本質上屬於以契約精神為主導、理性的、隨和的、開放的、較成熟的商業文化,也因此,當國門重開後,海派文化再度迎來欣欣向榮之勢。

    盧燦一行人抵達滬市當晚,賓主大宴。

    隨後又去九江路人民大舞臺,觀看組織方特意舉辦的歡迎晚會。

    這座劇院很有歷史,興建於1907年初,1909年12月30日開業,當晚即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迎新年晚會”,京劇名角楊小樓鎮場演出。

    這場演出算是近現代歷史上有記錄的第一次晚會性質演出。

    人民大舞臺最初叫“文明大舞臺”,大亨黃金榮接辦時改名“榮記大舞臺”,與滬市“共舞臺”“天蟾逸夫舞臺”和“中國大戲院”並稱為“上海灘四大京劇舞臺”。

    楊小樓、王又宸、小子和、劉鴻聲、梅蘭芳、王鳳卿、馬連良等名角都在這裡登臺表演過。

    1951年,滬市文化管理局戲曲處接管,改名“人民大舞臺”,為滬市曲藝團的辦公及固定演出場所。今晚的主要節目演出方為滬市曲藝劇團,另外還有人民滑稽劇團和小百花越劇團的兩個節目。

    三家聯手,為北上的香江客人奉獻了一場精彩的海派文藝演出。稍有遺憾的是,大多數客人聽不太懂咿咿呀呀的滬劇儂語,倒是滑稽劇《假夫假妻》的表演,大獲好評。

    滑稽戲是海派表演藝術的傑出代表,誕生於清末,以留洋歸來的學生演繹的“文明戲”“喜劇”為基礎,糅合本幫的“獨角戲”“鬧劇”以及江南地方戲等派系特點後,形成以“諧趣”為特長的新劇種,針砭時弊,褒貶社會百態,盡在嬉笑怒罵中。

    薇薇安和溫碧璃兩女都聽不懂滬劇和崑曲,最多也就是驚歎於造型和唱腔,可滑稽戲不同,與話劇差不多,重在表演,即便聽不懂也能看明白。

    演員謝幕時,兩人一邊鼓掌一邊起身,還不忘頭抵頭小聲嘀咕。

    盧燦輕輕咳嗽一聲,兩女立即站直身形。

    無它,稍後第一排的貴賓將於滬市領導一起上臺,與演員握手合影。

    排隊握手時,盧燦又收穫一點小小的驚喜,剛才在臺下時,他就注意到越劇《西廂記》片段中那位飾演崔鶯鶯的青衣旦有些面熟,這會兒卸妝後,發現對方真的是《大宅門》的“楊九紅”。

    年輕時的楊九紅,真真算得上媚意入骨。

    這只是一個小驚喜,並非盧燦對她有想法,所以,與對方握手時,他也只是輕輕搭了一下,然後點頭笑笑。

    楊九紅同樣對眼前的這位青年很好奇,一雙桃花眼目不轉睛盯著盧燦,握手時還躬了躬身。

    她是小百花越劇團的在職演員,這次來滬市是應邀參加“滬市三八紅旗手及五一勞動獎章表彰大會”的演出彩排,今晚的演出算是臨時加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