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 作品

第1082章 印度神廟

時隔五天,大白鯊再返新山。

同行的蒲華成,盛情邀請盧燦一行去他家住,被盧燦婉言謝絕。

這次,他選擇住在苯珍柯家莊園。

住進別人家中,也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小技巧——上次來住酒店,那是因為柯家辦喜喪,不方便,這會兒住進去,就顯得盧柯兩家關係親近。

當然,盧燦不會說得這麼直接,而是聲稱去柯家有事要商議。

蒲華成對此深感遺憾,但他也清楚,蒲家遠比不上柯家對盧系資本的重要性。下飛機後,雙方約定明天一早去蒲萊山,各奔東西。

盧燦去柯家確實不只是去住宿,真的有事商量。

當天,他與柯泰、柯嶽以及柯氏家族的重要成員柯海山、柯嘉遜等人密會半天,雙方都沒有透露會談內容。會談當天下午,柯泰與柯海山前後腳出門,分別拜會民聯和民政兩黨的現任管理層。隔天,兩人一起拜會政壇大佬林蒼佑。隨即有消息傳出,林蒼佑打算整合民聯和民政……

沒錯,盧燦這次來柯家,就是希望柯家重整馬華公會。在重整之前,必須要將一部分與馬華有淵源的政治力量整合起來,作為整改馬華公會時的外圍支援。

這件事,柯家將全力推進,與盧燦關係不大。當天下午,他拉著柯嘉遜聊了不少馬來華人家族往事,包括蒲家和黃家,對這兩家的關係,有所勾勒。

蒲家算是最早一批落戶馬來半島的華裔,大約是在明末清初之交,也就是十七世紀中期,但他們發家的時間卻很晚,一直到蒲華成的爺爺蒲古田時,蒲家才徹底翻身。

蒲古田此人精於打理橡膠園,精通割膠和熬膠,是馬來丘主圈中的一把好手。

清末“下南洋”的風潮中,大多數下南洋的華工,第一份工作就是去橡膠園割膠和熬膠。但無論是種植橡膠,還是割膠與熬膠,都需要一定的經驗技術。

蒲古田獨闢蹊徑,他以家中二十畝橡膠園為基地,組織家族人員,弄了一個“橡膠種植及割膠熬膠技術培訓班”,收取培訓費,培訓之後頒發技術證書……還別說,生意很好。

蒲家籍此翻身成資本。

蒲氏家族在馬來半島居住三百年,姻親故舊很多。

柯嘉遜不知道蒲家與聯昌洋行印傢什麼關係,但他知道,蒲古田的女兒,也就是蒲華成的姑姑,是黃慶發的如夫人。將女兒嫁給別人做妾室……從這也能看出,蒲家與黃家的關係中,黃家為主。

蒲古田的姑姑無所出,目前還在世,被黃壽光供養。

可以說,蒲家與黃壽光一脈的關係,即便是現在也相當密切。

………………

隔天一早,在柯嘉遜與柯美娜兄妹的陪同下,盧燦一行來到蒲萊山。

山腳有一座小鎮,馬來族、印度裔及華人混居。馬來語叫“水口鎮”,印度裔稱之“神廟鎮”,華人大多稱之為“蒲村”——當地華人以蒲家及姻親後人居多。

蒲華成帶領一名三十來歲的中年人,還有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已經等在門口,還有幾位女人在大院裡往外看。見到盧燦一行下車,蒲華成連忙迎上來,“盧生,兩位夫人,還有柯少,柯小姐,歡迎歡迎!”

“蒲叔,別這麼客氣,叫我阿遜就行。”柯嘉遜和蒲家人沒怎麼打過交道,但也認識,笑著幫盧燦介紹,“這位是蒲建元,蒲叔的長子。這小傢伙……你叫什麼?”

“我叫蒲悅!”小男孩不怕生,聲音清脆。

蒲華成笑眯眯摸了摸小男孩腦袋,向盧燦介紹,“這是我孫子,調皮的很。”

盧燦上去與蒲華成、蒲建元握手,又伸手在男孩的臉龐掏了一把,“調皮的孩子都聰明。”

另一邊,田樂群安排丁一忠幾人從車後備箱中取出禮物,遞過來,“阿悅是吧,喏,這是給你的小禮物,拿給媽咪去!”

禮盒中自然是盧家特產——翡翠和金銀飾品。

蒲華成識貨,連連稱謝,“盧生,盧夫人,三夫人,你幾位太客氣……這……太貴重。”

彼此客氣兩句,柯嘉遜隨即插話,“他盧家就是做這門生意。蒲叔,有機會吃大戶,一定別客氣!”

庭院門口的幾人哈哈大笑。

“快進去坐會……”蒲華成也跟著笑了幾聲,又抬手邀請大家進院子。

盧燦指了指身上的運動裝,笑道,“蒲老闆,天清氣爽,我們特意來徒步登山,等從山上回來,再到貴府上蹭頓午飯,您看怎麼樣?”

柯嘉遜也在旁邊笑道,“蒲叔,這會爬山不冷不熱正合適,等我們下山後,再一起去你家。”

又是一番客套,最終還是拗不過盧燦幾人,蒲華成也就沒再堅持。

蒲建元帶著大家登山,邊走邊介紹……小男孩蒲悅跑在最前面,很歡實。

蒲家經常接待來賓登山,配套設施挺全,安排兩臺電瓶觀光車跟著,拉上一些水飲、食品和藥品備用,另外,有人走累了還可以坐上去歇會兒。

從山腳到山頂,蜿蜒七八公里長的山徑,不算陡峭,徒步難度不大,周邊叢林密佈風景優美,遠處更是一望無際的大海,適合登高遠眺,因此,蒲萊山是徒步登山愛好者的聖地。

英殖民時期的蒲萊山,曾經是軍事重地,山上有一座炮兵陣地,扼守不遠處的柔佛海峽。

新加坡建國後,曾經有一段時間,這裡依然駐有一個團的士兵,隨著新馬關係密切之後,這座軍營被拆除,也成為登山者的露營地。

一路上遇到不少遊客,大部分是登山愛好者,還有一部分遊客是來朝拜山腰北側的古印度神廟。

抵達古印度神廟時,蒲建元建議大家歇一會,順便參觀這座神廟。

雖然山徑並不陡峭,但始終向上,七八公里的山路,走起來還是挺累人。

他的提議,自然無人反對。

這座古印度神廟,花崗石為坯,依山而建,分為上下兩層。底層為進門神殿,沿石階而上,是朝拜大殿。典型的朱羅王朝時期婆羅門式建築——多浮雕、多層塔、多拱柱、多階梯、窄門小窗井深。

據蒲建元介紹,蒲萊山古印度神廟的建築起始時間為公元十世紀,幾經戰火,焚燬重修,最後一次重修是1892年。

再多的內容,他也說不清楚。

在研究廟宇風格和建築歷史上,盧燦是行家。

古印度人大概在公元五六世紀抵達馬來半島,大約中原的兩晉南北朝時期。最高峰是在公元九世紀到十三世紀的朱羅王朝,這是印度歷史上著名的“大航海時代”。

朱羅是泰米爾人建立的王朝,從6世紀上半葉開始,開始與東南亞島嶼和印度次大陸頻繁地進行海上貿易。貿易活動讓朱羅成為次大陸最繁榮的王國,為它的未來實力奠定了基礎。

1025年,拉金德拉一世擊敗三佛齊王國,趁此機會,拉金德拉一世佔領東南亞大面積的沿海地區,當時朱羅王朝的勢力範圍,幾乎涵蓋整個印度洋沿岸,探頭窺視太平洋。

這個強大的貿易帝國,很快被入侵的蒙元大軍以及隨後建立的莫臥兒王國覆滅,但朱羅王朝留在東南亞地區的文化遺蹟卻不少。眼前這座神廟,應該就是朱羅王朝的遺留物。

廟宇不算大,也有些破舊,大家轉了一圈後,回到廟前廣場歇息,順便喝口水補充點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