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星LL 作品

第526章 高層很重視您的意見

    1985年11月,美國“空軍一號”抵達日內瓦,時任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會晤了蘇聯新任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就核裁軍問題展開了談判。

    在鐵幕的大背景下,這次“爐邊會議”在當時被外界普遍看好為冷戰破冰的一個契機。

    然而,里根與戈爾巴喬夫的第一次會面,並沒有取得理想的進展。雙方圍繞著“戰略防禦計劃”以及“星球大戰計劃”互相攻訐,就“人權”和“地區性問題”爭論不休,會晤一度瀕臨不歡而散的局面。

    在會晤的最後,大概凌晨五點,雙方終於同意發表一個不包含任何實際承諾的聯合聲明。

    也正是在在這份聲明的最後,幾乎是腳註的位置,兩位最高領袖加入了一個含糊不清的保證即,兩國將“本著全人類的共同利益”開發一種新能源。

    而這,便是計劃的起源。

    因此,讓美國退群的那句玩笑話

    克雷伯自己心裡也清楚,這是不可能的。

    即便美國從來沒有完成過它許諾的25經費只支付了9,但本身便是一個依存於政治的科研工程。

    在通常情況下,關於可控核聚變的研究可以作為一座遠離政治的“孤島”。

    但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誰也不知道未來還有多遙遠的基礎上。

    站在理性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如果要讓他在美國研究機構和陸教授之間選擇合作伙伴,他毫無疑問會選擇已經在該研究領域上做出重大成果的後者。

    然而遺憾的是,身為一名科研人員,他在這件事情上並沒有發言權。

    就連站在他旁邊的亥姆霍茲聯合會主席,同樣沒有發言權。

    如果美國通過歐盟向組織施壓,以知識產權為藉口,那幾乎是一定可以將華國踢出去,就像當初的伽利略計劃一樣。

    看著轉身離開的米勒克教授,克雷伯的臉上浮現了一絲隱憂。

    嚴格來說,這不是他應該去考慮的問題。

    但如果他所擔憂的事情真的發生了,或許組織將有可能面臨分崩離析的結局。

    畢竟從一開始,這個組織便不是那麼的牢靠,大家都是同床異夢地聚在一起。

    沒有人真正將解決能源問題的希望寄託於還不知道有多遠的可控聚變能,但現在即便是坐在市區的咖啡廳裡,他都能聽見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的小夥子們,閒談著解決了可控聚變技術以後的事情。

    很難說,紫金山腳下的那道光,究竟是點燃了未來能源的希望,還是吹滅了它身上最後的一絲火苗。